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作者

谢咏霞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七迳镇中心小学52503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期望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

1.1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着深厚的道德底蕴,也有着丰富的法律观念和法治精神。例如,“法者,国之权衡也”强调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平衡作用;“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将这些法治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学会在行为上遵守法律,尊重法律,逐步形成法治思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也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2传承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体会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进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

2.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听故事,容易通过具体的情境来理解和学习。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包含深厚道德法治教育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道德法治理念,并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在“同伴与交往”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管宁割席》这一经典故事作为教学素材。该故事深刻揭示了志同道合、淡泊名利的重要性,以及在交友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先以绘声绘色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管宁和华歆,通过模拟故事情境,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和行为选择。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应如何像管宁那样,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在选择朋友时看重对方的品德而非外在条件?面对诱惑时,又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物质所迷惑?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当你发现朋友有不良行为时,你会怎么做?”“在团队合作中,如何做到既坚持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些问题旨在促使学生将故事中的道德法治理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发深入思考。

2.2品味诗词歌赋,坚定文化自信

诗词歌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中国的诗词歌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既有活泼的一面,也有严肃的一面。教师带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品味诗词歌赋,感受诗词歌赋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历朝历代诗人、词人的创造力,会使得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趣味性,并逐步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在教授“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时,教师将诗词歌赋作为授课的桥梁,带领学生体会中国汉字文化、诗词歌赋的无穷魅力,使学生对这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教师先介绍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古谣》,这首诗被称为“一字诗”,全篇都离不开“一”这个汉字。介绍这首古诗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首古诗蕴含的情感。学生在刚听到任务时,有些不知所措,教师及时给出提示:“可以从古诗中的几个‘一’字去分析景物的变化。常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变化的景物,可以慢慢体会诗人的情感。”跟随教师的引导深入分析这首诗之后,学生很快得到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除了“一字诗”,教师还介绍了藏头诗、谐音诗,让学生意识到,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朝历代的创作者根据汉字创作了许多佳作。在学生品味这些佳作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面对这些诗词歌赋,你有什么感受呢?”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汉字历史悠久、形态丰富,而由汉字写就的诗词歌赋往往对仗工整、言简意赅、意韵深远,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意趣。”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初步品味优美的诗词歌赋,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审美情趣,产生家国情怀,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2.3扎根传统节日,塑造正确三观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扎根传统节日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风俗习惯,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例如,在教授“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中秋节的节日氛围,探究人们庆祝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在课堂伊始,教师提出问题:“过中秋节时,什么事情让你们感到开心呢?”有学生回答:“和家人团聚让我觉得很开心。”也有学生回答:“放假休息让我觉得很开心!”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追溯中秋节的由来,探寻人们过节的初衷。此后,教师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改编“嫦娥奔月”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经过改编、表演,学生逐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以及正义、善良的可贵。在接下来的时间,教师则带领学生探究中秋节风俗习惯的来历和意义。教师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月饼的含义吗?”学生思索后回答:“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反映了人们对于全家团聚的美好期盼。”教师补充道:“你说得对!不过月饼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古代,月亮是人们思念亲人的象征,所以有着和月亮相似外观的月饼就成了人们思念亲人的寄托。

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亚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4(增刊1):70-72.

[2]纪德奎,胡冬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路径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23(8):102-109.

科研项目:本文系2024年茂名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科研课题《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课题编号2024SZKYTH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