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模型视域下高中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实践

作者

黄晨

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 317000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尝试参与社会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有效地在生物学课堂中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切实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和社会责任养成,成为教师教研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突出学生课堂主体,提升教学效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的本质是‘学’而非‘教’,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素养提升的平台。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和角色,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陪伴者、评价者,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组织深度研讨、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比如教学“遗传与进化”时,我通过构建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开展“基因检测是否有必要性”的社会性议题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借助评价量表助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使其能定量感知学习进步,提升学习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详细介绍了基因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导学生们进入论证模型的构建环节,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耐心倾听并逐一解答,同时适时引导学生们进行思维拓展,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创意。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因检测的基本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论证模型进行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教学情境,深化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真实情境为载体,结合社会热点创设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比如教学“胚胎工程”时,我以“如何实现高产奶牛的大规模繁育”这一现实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的思考。通过分析试管牛技术的成功案例,自然过渡到胚胎工程的核心技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在知识探究环节,采用问题链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带领学生逐步剖析两项技术的操作流程和科学原理,并通过技术路线图的构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在技术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巧妙融入科学史教育,让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感受科技创新魅力。课堂最后回归社会现实,通过探讨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生育福祉与伦理挑战,如捐卵商业化、代孕合法性和设计婴儿等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如何建立规范、规避风险。整堂课实现了从技术认知到伦理思考的升华,既夯实了学科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比如教学“激素调节”时,我从“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这一热点话题开始,围绕“是什么”“有什么用”“能不能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学生在活动中提出观点,通过真实数据构建数学模型,验证了人体血糖的波动会受到饮食与胰岛素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模型模拟出了糖尿病患者在进食后的血糖波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胰岛素的用途与糖尿病的成因和困境,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而对于司美格鲁肽这一原本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的药物被用于减肥,学生可以从社会责任与自身健康生活角度得出结论,不能随意使用,想要健康的身体应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之后,学生通过实验分析与交流分享,认识到甲状腺激素和其他激素对人体的共同作用,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创新议题设计,丰富教学活动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发起者,要创新教学设计、丰富学习活动、融合多元手段,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以“基因编辑”教学为例,课堂伊始,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新闻报道视频。这一极具争议性的事件瞬间抓住学生眼球,引发学生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好奇与思考。随后,提出问题:“基因编辑技术是什么?它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议题探究。接着我运用动画演示,直观展示如 CRISPR/Cas9 等基因编辑工具如何精准定位并切割特定基因片段,就像一把 “分子剪刀”,让学生清晰理解其工作机制。同时,结合高中生物学知识,讲解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基因编辑对遗传信息传递的影响。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 “基因编辑技术的利弊” 展开讨论。每个小组需从科学、伦理、社会等多维度分析。在讨论过程中,我作为引导者,适时提供相关资料,如国际上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准则文件、不同国家对该技术的监管政策等,拓宽学生视野,引导他们全面深入思考。在讨论结束后,设置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伦理学家、政府官员、患者家属等不同角色,模拟一场关于是否批准某项基因编辑临床试验的听证会。“科学家” 陈述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的优势与前景;“伦理学家” 强调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政府官员” 从政策制定与监管角度发表看法;“患者家属” 则表达对治愈疾病的渴望以及对新技术的担忧。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亲身体验不同立场的观点冲突,学会权衡利弊,做出合理决策。课堂最后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对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发展方向的看法。本次教学通过将社会性科学议题 “基因编辑技术” 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的应用和推广工作,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参考文献

[1] 林静.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内涵与教育价值 [J].中国科技教育,2020(09):8

[2] 耿淑玲 . 高中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策略 [J].中学教育 ( 中英文 ),2024.

[3] 朱玉成. 社会性科学议题(SSI)之议题中心教学模式初探 [J]. 教育科学,2013,(6).

[4] 邴杰 . 美国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研究及启示 - 以“议题探究”项目为例 [J]. 比较教育学报 ,2021(6)131-141

[5] 周裕志 , 曹慧敏 , 生物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J]. 生物学教学 ,2020,45(8):22-24.

本文系:2025 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模型视域下高中生物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5SC18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