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级流程化管理效能探析

作者

强启星

通渭县寺子川教育学区 743300

小学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秩序、学生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面对繁杂的日常事务和多样化的学生个体,传统的、经验式的班级管理方式往往效率不高,教师负担过重。流程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管理理念,通过将班级常规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为提升小学班级管理效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本探析旨在深入探讨小学班级流程化管理的效能表现、核心要素、实施策略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流程化管理在小学班级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班级流程化管理是指将班级日常运行中重复性、规律性、基础性的工作(如晨检、收发作业、课间管理、值日安排、物品管理、活动组织等)进行梳理、分析、优化,形成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标准步骤和规范要求,并由师生共同遵循执行的管理模式。其核心要素包括:

1. 标准化:明确各项常规事务的操作标准、质量要求和完成时限。

2. 程序化:将事务分解为清晰、连贯的步骤序列,形成可视化的流程图或清单。

3. 制度化:将流程固化为班级公约或制度,明确执行主体(学生个体、小组、班干部)、监督机制和评价反馈方式,确保其稳定运行。

4. 可视化:利用班级公告栏、白板、图表、标签等工具,将流程、职责、要求、进度清晰地展示出来,方便师生随时查看和对照执行。

5. 人本化:流程设计需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易于理解和操作。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流程的制定和优化,培养其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三、流程化管理的效能表现

科学、合理地实施班级流程化管理,能显著提升多方面的效能:

1. 提升班级运行效率与秩序

减少时间浪费:明确的流程避免了师生在常规事务上的反复询问、争论和无效等待,节约了大量时间。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了学生行为,减少了混乱和冲突,使班级日常运转更加顺畅、有序。

2.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与能力发展

长期遵循明确的流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化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生清楚知道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减少了依赖老师指令的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在值日、小组任务等流程中,明确分工促使学生承担起个人责任,并在协作中学会沟通与配合。

3. 减轻教师管理负担,聚焦教育教学核心

解放教师精力,将大量重复性、事务性工作交由流程和学生自主管理完成,教师得以从“消防员”式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节省下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能更多地投入到个体关怀、学业辅导、思想引导、活动设计等更具教育价值的核心工作中。流程化减少了班级管理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使教师能更从容地应对工作。

四、实施流程化管理的关键策略

要充分发挥流程化管理的效能,需注重以下策略。

1. 基于班情,精心设计

教师需细致观察、梳理班级日常运行的各项事务,识别出适合流程化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流程的设计和讨论(尤其中高年级),使其更符合学生实际,提高认同感和执行力。流程应简单、明确、可视化(图文结合)。初期选择 1-2个关键流程(如课前准备、午餐管理)重点突破,成熟后再逐步扩展。

2. 清晰传达,充分训练

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清晰讲解每个流程的目的、步骤、标准、责任人及评价方式。教师或学生干部进行示范,组织学生反复模拟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将流程图、职责表、检查清单等张贴在教室醒目位置,方便随时对照。

3. 明确责任,有效监督

明确每项流程的具体执行者(个人、小组、班干部),避免推诿。设立值日班长、流程检查员等角色,或采用小组互评、教师抽查等方式,对流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记录。对执行情况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表扬、提醒、记录),利用班级优化大师等工具进行量化评价。

4. 动态评估,持续优化

定期(如每周班会)回顾流程运行情况,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让流程更贴合实际需求。根据学生成长、班级变化或发现的问题,对流程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5. 融入激励,保持活力

对流程执行好的个人、小组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树立榜样。将流程执行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表扬、展示成果等方式,营造“遵守流程光荣,高效有序自豪”的班级氛围。

五、面临的挑战与注意事项

1. 避免机械化与僵化:过度强调流程可能抑制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使班级氛围显得刻板。明确流程化管理的边界,主要针对常规事务。在需要创造性、个性化表达的领域(如课堂讨论、主题活动),应给予充分自由。流程本身应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

2. 关注个体差异与情感需求

统一的流程可能难以适应所有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特殊需求(如特殊儿童)。过于强调效率可能忽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联结。在流程执行中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如简化步骤、结对帮扶)。教师需在流程之外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情感关怀和个性化沟通。

3. 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要求

流程化管理要求教师从“保姆型”、“控制型”向“引导型”、“教练型”转变,具备更强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初期建立流程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教师需加强学习,提升班级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智慧。学校应提供相关培训和资源支持。

4. 学生参与度与执行力问题

低年级学生或自律性差的学生可能难以长期坚持执行流程。班干部或值日生的能力不足可能影响监督效果。加强训练和指导,提供脚手架支持。合理轮换岗位,让更多学生得到锻炼。持续强化激励和反馈机制。

5. 与学校整体管理的衔接:

班级流程需要与学校的作息、规章制度、活动安排等相协调,避免冲突。班主任需加强与学校管理层的沟通,确保班级流程符合学校整体要求。在制定流程时考虑学校层面的因素。

六、结论与展望

流程化管理是提升小学班级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式,提升效率、培养习惯、解放教师、营造秩序。高效能的流程化管理并非追求绝对的整齐划一,而是在建立稳定运行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人本关怀、鼓励自主参与、保持动态优化,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的健康成长。

本文为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立项课题《班级流程化管理效能探析》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DX [2024] JKS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