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上消化道癌危险因素的防治应用
林祥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中医院 福建 宁德 352100
上消化道癌包括食管癌和胃癌。我国食管癌与胃癌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发病率自40 岁之后快速上升;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饮酒、饮食习惯等 [1-3],
中医“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核心理念为现代癌症防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独特的思维路径。本文章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上消化道癌相关高危因素作用机制与干预策略以阻断癌症进程。
1 以中医“治未病”防疾病之始
中医“治未病”理论发展源远流长,现代“治未病”内涵进一步细化:其一,未病先防,指健康状态下防止体内病因产生或外邪入侵;其二,欲病救萌,指疾病处于萌芽阶段、机体未显明显症状时,采取预防性干预以阻止疾病发生;其三,既病防变,指机体已出现病变时,针对疾病传变规律,及时保护可能受邪的靶位;其四,愈后防复,指病后初愈、体质偏弱时,通过巩固治疗避免疾病复发。
2 从“治未病”理论角度探讨相关危险因素
2.1 性别、年龄
临床发现男性、高龄更易诱发上消化道癌。中医理论认为,男性属阳,失于调摄易致阳热内亢、湿热蕴结。《素问》“阳气者,烦劳则张”指出熬夜、情志急躁等习惯耗伤阳气致虚火内生或湿热蕴结脾胃,情绪压力易致肝郁气滞,肝木克脾土,使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食道胃脘易致癌变。
高龄者肾气衰退是核心病机。《素问》“肾气衰”理论阐明:肾虚累及脾胃运化,脾胃虚弱则湿浊壅滞,痰气食互结胃脘,气虚血瘀日久化毒致癌,所谓“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出发,男性在于“调气清热”,当以疏肝健脾为要,如饮食调理少食辛辣、多食绿豆、薏米等清热利湿之品,避免焦虑暴怒,习八段锦疏肝理气,中药干预如逍遥散加减疏肝健脾,四妙丸清利湿热。高龄防治需“补肾健脾”,补肾填精如食山药、芡实平补,六味地黄丸缓调,健脾和胃如食小米粥、茯苓山药羹护后天,艾灸中脘、足三里温补脾阳,兼以养阴润燥如食银耳、麦冬滋阴,配合活血通络如食三七粉、丹参片,延缓痰瘀毒邪积聚。
2.2 饮食习惯
腌晒食品的危险性来源于高盐、亚硝酸盐、霉菌毒素累积。《素问》中“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揭示高盐伤肾、肾虚累及脾土;《本草纲目》“辛咸温,久食动火”指出腌制易生热毒,灼伤食道胃脘黏膜。
烫热食品一般超过 6 0 % ,属外感火热之邪,《内经》言“热胜则肿”,高温直接灼伤食道黏膜,致局部气血壅滞形成“火毒”,反复热灼耗伤胃阴,使黏膜失于濡润而生燥热,同时破坏脾胃运化功能,致津液代谢失常而酿生痰浊,痰、热、瘀阻滞食道络脉。
油炸食品经火炼而性燥烈,高温烹制易产生反式脂肪酸、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且多含高脂肪、高热量,常见类型包括炸鸡、油条、炸春卷等,久食易生胃火、灼伤胃阴,燥热伤阴导致胃黏膜失于濡养,黏腻油脂则阻碍气机、酿生痰浊。
霉变食品指受黄曲霉、赭曲霉等霉菌污染而腐败变质的食品,不仅食品的香味及营养成分被破坏,产生的黄曲霉毒素 B1、赭曲霉毒素 Δ A 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致畸性或神经毒性,属“腐秽毒邪”,正如《本草纲目》所言“陈腐之物多携疠气”,此类浊毒直犯中焦,与脾胃湿浊互结,形成胶结难化的“痰毒瘀滞”。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遵循《黄帝内经》“饮食有节”原则,通过调节饮食偏性与控制摄入量,实现“未病先防”。针对腌晒食品,应减少摄入,搭配山药、茯苓等健脾化湿食材,平衡其咸寒伤脾之性;针对烫热饮食,需将温度控制在 50℃以下,避免黏膜损伤,可饮用麦冬茶、银耳羹养阴润燥,修复热灼导致的胃阴耗伤;针对油炸食品,应限制每日食用,佐以绿豆汤、荷叶粥等清热利湿之品,化解其燥热伤阴、阻滞气机的弊端,减少反式脂肪酸堆积;杜绝食用霉变食品,储存时在干燥环境中,并借助土茯苓、薏苡仁等食疗解毒,防止“腐秽毒邪”直犯中焦、结聚为患。
2.3 烟酒史
吸烟、饮酒的致癌风险主要取决于摄入剂量、频次和年限,吸烟属“燥毒”,易伤肺阴,致“肺失宣降,烟毒随经入胃,耗伤胃津,引发胃脘灼痛、口干咽燥;饮酒则为“湿热之品”,过量易伤脾胃阳气,导致“湿浊内生”,阻滞中焦食道胃脘络脉,出现脘腹胀满、恶心反酸,渐成癥积。干预关键在于“润燥清热、化湿解毒”——戒烟限酒断绝毒源,针对吸烟损伤肺胃阴津,采用滋阴润燥;针对饮酒导致的湿热瘀阻,运用清热化痰,配合利胆退黄,同时通过经络调理,促进毒邪排出,重在恢复脾胃升降与肝胆疏泄的动态平衡。
2.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属于中医“湿热毒邪”范畴,感染致脾胃运化失常,内生湿热,久羁灼伤血络、炼液成痰,痰瘀毒互结胃脘成“癥瘕”。防治上当遵循“扶正祛邪”原则,以健脾和胃、清热化湿、解毒散结、活血通络为法,脾虚者用四君子汤,湿热重者选连朴饮,毒瘀互结者佐以白花蛇舌草、三棱等,同时对 Hp 阳性伴胃黏膜萎缩者早期介入调理,体现“防微杜渐,养正避邪”的中医防治特色。
3 总结
中医“治未病”正如《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整体调理、情志疏导等个性化方法,帮助个体提升机体免疫力,改善内环境,从根源上降低疾病发生风险,为癌症等慢性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了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涵,雷林,宋颂,等. 饮食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中国肿瘤,2023,32(08):624-633.
[2] 赫捷,陈万青,李兆申,等. 中国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 中国肿瘤,2022,31(06):401-436.
[3] 赫捷,陈万青,李兆申,等.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 中国肿瘤,2022,31(07):488-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