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市政桥梁墩柱施工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研究

作者

于恩沐

江苏福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1500

1. 引言

我国城镇化与基建需求增长,使装配式技术在市政桥梁应用渐广,其相比传统现浇施工有诸多优势,契合建筑业发展趋势。但实际中预制构件精度、装配工艺等问题制约施工质量提升,开展相关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研究意义重大。

当前国内外虽在装配式桥梁施工技术方面有成果,可针对墩柱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缺标准化评价方法。本研究结合工程实践,优化预制构件生产工艺、改进关键技术,建立基于 AHP - 熵权法的评价体系,以提升施工质量与效率,提供技术参考。

2. 装配式墩柱建造工艺及品质管控关键之处

2.1 预制构件生产质量把控

预制构件生产对施工质量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利用 BIM 技术建三维参数化模型实现数字化设计,模具制作借激光扫描控安装精度,误差需在1/1000 以内。混凝土浇筑采用高频振捣与智能养护系统,构件密实度超声检测合格率超 98% ,还引入 RFID 技术实现构件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

2.2 现场装配关键工艺要点

现场装配影响墩柱整体性能。套筒灌浆工序对比三种工艺,0.3 -0.5MPa 压力注浆法最佳,灌浆饱满度 98.5% ,比传统工艺高 15% 。安装定位时开发实时监测系统,将墩柱安装垂直度偏差控制在 H/1500 内,且经有限元分析优化临时支撑方案保障安装稳定性。

2.3 全过程质量检测体系构建

构建含原材料、预制、运输、安装四阶段的质量检测体系。预制阶段重检混凝土强度等关键指标,运输阶段实时监控构件受力,安装阶段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灌浆密实度,以便及时处理质量问题、降低风险。

3. 装配式墩柱施工标准化评价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 PDCA 循环理论构建含 3 个一级、12 个二级指标的多层次评价体系,一级指标权重分配为:设计标准化( 35% )、施工工艺标准化( 45% )和管理标准化( 20% )。在施工工艺标准化指标中,重点纳入了构件预制精度等关键二级指标。为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研究采用德尔菲法组织15 位行业专家进行了多轮论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安装垂直度作为核心评价要素,其权重系数被确定为0.21,体现了该指标在体系中的重要性。

3.2 评价方法的改进

运用 AHP - 熵权组合赋权模型优化评价方法,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其次基于20 个实际工程项目的检测数据,通过熵权法计算客观权重;最后采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方法得出综合权重。该方法整合主客观优势,提高评价可靠性,其模型一致性比率 CR 值为 0.028,小于 0.1,验证了合理性。

3.3 标准化等级评定

由综合评价得分将施工标准化水平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针对各等级制定差异化改进方案,建立含评估、反馈、优化等环节的闭环管理体系。实践应用显示,该机制能精准识别施工薄弱环节,为提升标准化水平提供有效支撑与管理工具。

4. 工程应用与效果分析

4.1 工程概况

本研究选取武汉市二环线武昌段快速化改造工程作为实证案例,该工程由中建三局承建,施工周期为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项目采用预制拼装工艺建造 36 个桥梁墩柱,墩柱高度范围为 8-12 米,全面实施了本研究开发的质量控制体系。施工场地处于武昌核心区域,具有典型城市施工特征:工作面平均宽度限制在 15 米以内,施工期间经历冬季低温环境,同时需满足昼间噪声不超过70 分贝的环保标准。

4.2 实施效果分析

质量检测数据表明,本质量控制体系取得显著成效。依据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 WHM2022-036 号检测报告,墩柱垂直度最大偏差值控制在 4.8 毫米范围内(相当于墩高的 1/2083);基于 JGJ355-2015 标准采用雷达检测技术,套筒灌浆密实度达到 99.2% ;混凝土 28 天抗压强度标准差由行业平均水平的3.2MPa 降低至1.8MPa,质量稳定性明显提高。

工期控制方面,施工记录显示标准 10 米墩柱施工周期由常规 7 天缩短至 4.8 天,项目总工期较计划提前 27 天。工期优化主要得益于两项技术创新:预制与安装的并行作业模式实现14 天的工期节约;标准化吊装工艺使单次作业时间从3.5 小时减少到2.2 小时。

经济效益分析显示,尽管 BIM 技术应用增加 136 万元投入,但综合效益显著:材料损耗率下降3.5 个百分点至 1.6% ,人工成本节省218 万元,质量返工费用减少 79 万元。参照同类工程养护数据,预计运营维护成本可降低 28%-32% 。

4.3 社会效益评估

环境监测数据表明,项目实施过程中环保指标表现突出。根据武汉市环保局 WHHB2022-045 号监测报告,施工现场 PM10 平均浓度维持在58μg/m3 ,显著低于国家规定的 70μg/m3 限值;噪声监测数据显示昼间平均声级为 67.3dB,符合环保要求。项目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成功申报省级工法《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工法》(HBGF-147-2022),并取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包括墩柱定位装置(ZL202221387654.1)和灌浆质量检测系统(ZL202221402318.6)。团队培养成效显著,3 名核心人员入选省级专家库,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培训 186 人次,助力行业人才建设。

4.4 推广应用价值

成果已应用于武汉光谷大道南延线、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引桥、长沙湘府路快速化改造等重点项目,墩柱质量验收一次合格率 100% ,湖北省住建厅将其列入推广目录,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重要参考,证明其普适可靠。

5. 结论与展望

经系统探索与实践验证,本研究于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质量控制领域成果显著。集成 BIM 技术与数字化监测构建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预制构件生产精度达 1/1000 以内;开发套筒灌浆连接技术,施工合格率达98.5% 领先行业;建立含 3 个维度 12 个关键参数的标准化评价体系,使质量缺陷发生率控在 1.2% 以下,助力行业质量标准制定。

展望未来,研究聚焦三方向:深化智能建造技术整合,研发基于数字孪生的全周期质量监控系统;创新装配节点连接工艺,提升结构可靠性与耐久性;建立标准化体系动态调整机制,适配多样工程需求。本研究为后续科研及工程实践提供支撑,随技术工艺发展,该领域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关永强 . 装配式桥梁预制墩柱生产及安装施工质量控制 [J]. 交通世界(中旬刊),2022(8):120-122,128.

[2] 宋彩斌 . 桥梁墩柱施工质量通病与有效防治措施分析 [J]. 四川建材 ,2024,50(11):171-173.

[3] 梁穗婷, 黄海科. 提高装配式桥梁预制墩柱生产合格率措施探讨[J].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1,(5).

[4] 黄厚军 . 装配式桥梁预制墩柱高精度生产及精度控制技术 [J]. 建筑技术开发 .2021,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