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生活化资源,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杨佳佳
南通市八一小学
随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实施,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愈发凸显,强调通过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是指教师基于学生生活世界,系统挖掘、整合并转化各类生活要素为具有教育价值的科学教学资源的创造性活动,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经典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更契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建构需要真实情境支撑的核心观点。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变得生动可感,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教育从“学科本位”向“生活本位”的根本转变,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挖掘生活素材,构建课堂本土资源
本土资源作为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环境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价值,既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又体现着自然科学的客观规律。当教师将学生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景观、地质特征、气候现象等本土要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时,抽象的科学概念便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获得了具体的表征和深刻的意义。本土资源的教学化运用能够消除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更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环境的科学认知兴趣,在情感共鸣中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基于本土资源的科学探究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地方认同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使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实现有机统一。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常见的岩石》为例,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收集家乡常见的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等本土岩石标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不同岩石的颜色、纹理和硬度特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岩石的外观差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地质背景知识,讲述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脚下土地的“前世今生”。教师应当设计岩石分类游戏,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组整理,并制作岩石标本卡片。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思考这些岩石在家乡建筑、道路建设中的应用,建立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
二、整合家庭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家庭作为学生最为亲近的生活空间,其日常用品、生活场景和家庭成员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当科学课堂巧妙地融入家庭生活元素时,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物品和情境中轻松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更能体会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价值。家庭资源的有效整合还能促进家校协同育人,让家长从科学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在亲子互动中共同探索科学奥秘。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为例,教师可以请学生提前从家中带来食盐、白糖、面粉、大米等常见厨房用品作为实验材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混合物组合,如盐糖混合物、米面混合物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混合前后物质的变化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分离的可能方法。教师可以提供筛子、烧杯、滤纸等简单工具,让学生尝试筛分、溶解、过滤等分离方法。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比较不同分离方法的效果和适用条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妈妈在厨房中使用的分离方法,如淘米、过滤豆浆等,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原理在家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链接社区平台,拓展课堂实践资源
社区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拥有着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场地设施和实践平台,为小学科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外部支撑和拓展空间。当科学教学主动与社区建立联系时,课堂的边界得以延伸,学生的学习视野得以拓宽,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得以有机结合。社区场所的真实情境、社区问题的现实挑战等都能为科学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现实感。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让科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传授场所,而是开放的实践探究平台,学生在真实的社区环境中体验科学的社会价值和实用功能,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珍惜水资源》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社区提供的节水宣传资料,让学生了解当前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社区制作的节水宣传视频,直观感受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性。教师可以设计“社区节水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制定调查方案,准备调查表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社区中存在的浪费水现象,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节水建议。教师还可以邀请社区环保志愿者分享节水经验,让学生学习身边榜样的环保行为。
四、开发校园资源,营造课堂生活情境
校园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便利。校园环境的熟悉性和可及性使得科学探究活动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学生在熟悉的校园情境中更容易产生学习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教师可以通过对校园资源的系统开发和创新运用,在课堂内部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在具体的校园场景中变得生动可感。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能提高教学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减少教学成本的同时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感官》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自然环境和设施设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感官体验情境。教师应当提前从校园花坛中采集不同香味的花朵,如桂花、玫瑰、茉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嗅觉体验和对比。教师可以从学校食堂获取酸甜苦辣等不同味道的安全食材样品,引导学生探究味觉的敏感性和分辨能力。教师应当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播放不同音调和音色的声音,让学生体验听觉的奇妙世界。教师可以收集校园内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光滑的大理石、粗糙的树皮、柔软的草叶等,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材质的差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培养学生的视觉观察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校园感官寻宝”游戏,让学生运用五种感官探索校园环境中的科学奥秘。
五、结语
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作为连接科学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重要桥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培育的实效性,更能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形成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科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教师应当树立开放的资源观念,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将本土文化、家庭生活、社区环境、校园情境等生活要素系统转化为富有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生活化资源开发的支持机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指导和条件保障。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完善相关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教师在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中持续创新实践。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根本目标,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新峰 . 挖掘生活化资源,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实践及反思为例 [J]. 新课程 ,2024,(13):39-41.
[2] 谢雅芬 . 利用生活资源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J]. 学苑教育 ,2024,(01):28-30.
[3] 潘亨林 . 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资源的开发策略探讨 [J]. 成才 ,2023,(06):37-38.
[4] 陆树香 . 试论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22):6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案例研究(编号:GH202131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