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数学直观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瞿钰

靖江市滨江学校

“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的方式,但是其在我国刚刚开始发展,其教学结果与《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还有很大的距离,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之外,“问题解决”的实施也是一大障碍,主要是因为受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制约。在课堂上,老师们常常把“问题解决”这个思维的环节给压缩了,过分强调了对答案解释,没有让他们真正地理解问题的求解方式。另外,在教学中,老师过分强调答案的总结,忽视了学生的推理与论证。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影响学生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弱化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种情况下,不但使教学质量下降,还会使学生丧失思维的能力,产生懒惰的惯性。

一、数形结合,直观分析数量关系

求解数学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产生的前提,否则解题思路就会迷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数学问题的来进行绘图,将抽象的文字表达转变成直观的图像,这样就可以迅速地找到问题中的要点,并以此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1]。

比如,以苏教版初中数学中的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为例,首先建立一个可视化的模型,将两个地点的距离用直线地图显示出来,并分别标出 A、B、端点和 36 公里的全长。在中央预先设定交会的点 C,并以箭头指示 A(A → C)和 B( B → C )前进的方向。假设两个人的见面时间是 Δ X 个小时,第一个人走路的距离是 5 x 公里,B 走路的距离是 13x公里。由于两条直线相交时的距离之和就是整个直线的长度,所以直线A C + B C = A B 之间的定量关系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其次构建公式模式,从图表中抽取出“A、B 距离”的等式,也就是 5 x + 1 3 x = 3 6 ,这样就会让同学们对路程和的概念有了模糊的认识,从而使“时间 ∗ 速率 Σ= Σ 距离”这一简单的表达式,成为一个完整的定量关系。与单纯的解析相比,图表可以让同学们更快地找到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所走的距离是固定的。把绘图作为一种解题手段,同时也是训练其几何直觉和模型思维的一种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由“机械式的套用方程式”“转向可理解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求解问题的水平[2]。

二、转化角度,以学生的角度思维问题

数学老师因为有很长时间的教育经验,所以对于一般的知识点和题目都非常熟悉,也就是说,只要见到一种题目,就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教育的时候,如果只教给学生解题的方式,而不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就不可能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中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时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直观的方式与他们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避免“一猜就中”、“一证就对”这种情况发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另外,通过变换视角,老师可以预先知道“问题解决”课程中学生有哪些问题,从而对学生提问作出相应的回答,而不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3]。

比如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代数式》中的第四课《合并同类项》为例,在遇到“ ”的时候,学生会感觉这些文字、数据就好像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积木,通过教师思维“整理书包”的方式,就会化繁为简,比如“2 个苹果 + 3 香蕉 -5 苹果 香蕉”,学生们就会明白,要将两个水果分别计算,最终得出的结果是:(2-5)苹果 + (3+4)香蕉。用“2a+3b-5a+4b”来表示,无非就是用一个字母 a 代替“苹果”,用一个字母 b 代替“香蕉”。当学生再碰到含有平方项的时候,就会将它们分成几种形式: 是圆,xy² 是三角形,将同样的图形围起来,就好像是在计算一块积木。比如, 3 0 ÷ 2 0 = 1 . 0 , 5 ÷ 4 = 1 ,方程就会变成 0 + Δ ,用它来表示的话,就是 。用“先归类,后计数”的做法,让学生意识到,将所有项目组合在一起,就像是在整理房间和吃零食一样。用这样的方式面对比较难解的代数型,学生首先会想到做个表或是框,将类似的项目“搬家”到一块,这样就能减少计算误差。“化简”,其实就是把一团乱麻变清晰,就是像生活中整理物品一样让混乱变有序。

三、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初中的孩子们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有趣的问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数学的知识点演变为有趣的小故事、小活动,用有直观趣的问题来增强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在创造好的问题的情况下,进行主动的思维和锻炼[4]。

比如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1 章《有理数的乘方》为例,教师把一张 0 . 1 m m 厚的纸对叠,每一次折叠时,纸的厚度就会增加一倍。对叠一遍后,厚度是 0 . 1 × 2 1=0 . 2 m m ,对叠两遍后,厚度是 0 . 1 × 2 2=0 . 4 m m ,之后对学生提问,对叠五遍后,厚为几公分?如果把它折叠十遍,那么它的厚度是否会比一栋大楼还要高(假定一栋三米高的楼房),根据定律,把它叠成 0 . 1 × 2 n m m ,也就是 倍的话,0 . 1 × 2 1 0=0 . 1 × 1 0 2 4=1 0 2 . 4 m m=0 . 1 0 2 4 m∘ 以“折纸厚度”为例,让同学们认识到乘法“指数增长”的含义,并把握( a =2 , n 为对折次数)的计算规律,加强对有理数乘法的运用。

四、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教学。“数学直观促进问题解决”的提出和实施,使中学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使课堂和教师的作用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唯有让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中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发展才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曾蓓娜 . 直观想象素养培养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路径探索 [J]. 新课程研究 ,2025,(09):131-134.

[2] 吴东浩. 让学习可见:开展及时教学反馈的实践探索——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 [J]. 浦东教育 ,2024,(08):67-71.

[3] 熊成举 .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J]. 学苑教育 ,2024,(21):61-63.

[4] 王洪海.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深度学习模型的探索与应用[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4,(1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