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张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兴实验小学 北京市102600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应用。通过分析"互联网+"与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及特征,阐述了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设计了基于"互联网+"的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亟需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和跨学科整合,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为小学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应用,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验证,为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评估教学效果,以期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互联网+"与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的理论概述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创新的新形态。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带来了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深刻变革,为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将"互联网+"与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相结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互联网+"技术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便捷的交流平台和智能化的评价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同时,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也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基于"互联网+"的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遵循以下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学习;强调真实情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整合多种资源,促进跨学科学习;利用技术优势,支持协作探究。该模式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在项目准备阶段,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项目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确定研究问题。学生通过在线资源库和数字美术馆等渠道收集资料,制定项目计划。在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创作,通过社交媒体和协作平台分享想法、交流进度。教师则通过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跟踪学生进展,提供及时指导。在项目评价阶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同伴互评、在线作品展示和数字档案袋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应用
本研究选取某小学五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实验班采用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实践内容包括"校园文化墙设计"、"数字绘本创作"和"环保主题装置艺术"三个项目,每个项目持续4-6周。
在"校园文化墙设计"项目中,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研究不同文化墙的风格特点,使用数字绘图软件进行设计,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预览效果。例如,一组学生以"四季"为主题,设计了四幅反映校园四季变化的壁画。他们首先在网上搜索了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和色彩搭配,然后使用Procreate软件绘制草图,最后通过VR眼镜在虚拟校园中预览设计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
在"数字绘本创作"项目中,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平板电脑和绘图软件创作故事,并添加动画和音效,最后将作品上传至学校数字图书馆。例如,一组学生创作了关于环保主题的绘本《小树苗的旅程》。他们使用Procreate绘制插图,在iMovie中添加动画效果和配音,最终制作成互动式电子书。作品不仅在学校数字图书馆展示,还被分享到班级微信公众号,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环保主题装置艺术"项目中,学生利用3D建模软件设计作品,并通过社交媒体发起众筹,将虚拟设计变为现实。例如,一组学生设计了名为"重生之树"的装置艺术作品,使用废旧塑料瓶制作树形结构。他们首先在Tinkercad中创建3D模型,然后通过微信朋友圈发起众筹,收集废旧材料。最终作品在学校艺术节展出,并获得了最佳创意奖。
四、"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的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作品分析和访谈等方法,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班。具体而言,92%的实验班学生表示对美术课的兴趣明显提高,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品质量方面,实验班学生的作品在创意性、技术运用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班。
此外,教师反馈表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家长访谈结果显示,90%的家长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然而,研究也发现了一些挑战,如部分学生信息技能不足、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和实践基于"互联网+"的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模式,证实了该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方面的有效性。"互联网+"技术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学习更加个性化、互动性和实践性。然而,要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优势,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数字资源、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努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的长效机制,以及如何将这种模式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教育领域。同时,还需要关注数字鸿沟、网络安全等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受益于"互联网+"教育创新。总之,"互联网+"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为小学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明华, 李静怡. "互联网+"时代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 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 15(3): 45-52.
2. 王立新, 陈思远. 项目式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