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黄晓辉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教学研究室 753000
引言:
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往那种碎片化的教学方式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需求了。在此情况下,大单元教学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逐渐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大单元教学注重把知识加以整合,冲破教材章节固有的界限,围绕主题或者大概念创建起具有联系性并且系统性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可以从宏观视角来把握知识体系,从而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评”一体化融入到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中,对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简述
(一)“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教—学—评”一体化,其本质是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这三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整体。“教—学—评”一体化中的教学目标就像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它既指明了教学活动的方向,也规定了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和教学评价的依据[1]。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当教师在讲解物理概念的时候,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在讲解物理规律的时候,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还要借助各种各样的评价手段,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等,从而及时并且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教材中具有一定关联性的知识点有机地进行整合,以一个主题或大概念为核心,建立起系统化、关联度高的教学单元,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限制,更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科本质,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为例,“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可以整合成一个大单元,在这个大单元当中包含机械运动、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这些知识点,把这些点进行整合教学之后,学生就能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环境里,去深入探究运动和力之间存在的关系,不再只是孤立地学习每个点,而是可以体会到机械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联系。牛顿第一定律在理想状态下是如何展现运动和力的本质关联的,还有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当中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应用等等。这样一种整体化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可以让他们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更加稳固,进而提高他们在物理学科方面的素养水平[2]。
二、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功率”大单元教学为例,本大单元教学计划时长为两周,共 8 个课时,教学对象为某中学九年级一班的学生,该班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验探究能力存在一定欠缺。根据此学情,结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提升学生在电功率知识方面的综合素养,弥补学生在实验探究、知识运用等方面的短板。
(二)教学过程
1. 教学目标
学生深入理解电功率概念,掌握其单位与基本计算方法。实验探究“小灯泡电功率测定”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学生能够清晰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生活中一些用电器实际功率变化的现象,深刻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与知识讲授 (2 学时 )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借助展示不同功率灯泡亮度不一样的图片和视频,营造出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灯泡亮度跟哪些因素相关联。这样直观的情境导入,可以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引出电功率这个概念,在讲解电功率的单位,计算公式等基本知识的时候,教师联系生活当中常见的用电器,像灯泡,电热水壶之类的,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明白这些抽象的物理量,而且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电功率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认识[3]。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3 课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在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明确实验原理、需要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步骤,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以及方法,并且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保证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实验结束之后,每组学生汇报实验数据以及实验结果,全体同学一起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三阶段:应用拓展,总结归纳(3 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用电器实际功率变化的原因,如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亮度变化等,利用所学的电功率知识进行解释,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并举出一些实际应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归纳单元要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3. 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合作参与程度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对积极发言,提出有价值问题或者观点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进行加分奖励,这种即时性的评价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性评价: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记录和处理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如实验原理的表述、实验步骤的描述、数据处理的正确与否、实验结论是否合理等给予评分。每个知识点讲完之后,做课堂小练习,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查找学习中的漏洞。
终结性评价:在大单元教学结束之后,执行一次单元测试,测试内容包含电功率的概念,计算以及实验探究等内容,依照测试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还要深入剖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长处与短处,给以后的教学给予有用的参照,从而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内容。
(三)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电功率”的大单元教学,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知识上,同学们对于电功率这部分的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与掌握,从单元测试的成绩中可以明显看出,班级的平均分相较于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测试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优秀率也有了提高。在能力上,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如何选择实验器材、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实验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小组讨论以及合作学习时,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也有所提升,在课后发放的调查问卷里,大部分同学对于这种大单元的教学形式感到十分感兴趣,大家觉得借助于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后,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得更高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真正体会到了物理的魅力所在。
三、结论
“教 - 学 - 评”一体化视角下的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是一种符合教育改革潮流的高效教学模式。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读以及对学情的充分了解,确立科学合理的单元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有效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与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策略的运用,充分利用“教 - 学 - 评”一体化以及大单元教学的优势,真正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教育研究者也应当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充分思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更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持与指导,从而推动初中物理教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波 . 用好“样例、活动建议”,强化课程实践活动育人功能———基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修订变化的分析 [J]. 基础教育课程,2024(12):55-60.
[2] 郜建辉 . 中考物理试题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多样性探究 [J]. 教学与管理,2022(13):77-80.
[3] 廖伯琴 . 提炼核心素养,凸显课程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 [J]. 基础教育课程,2022(10):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