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西地域文创IP 的双效评估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钟萍 冯小辉
江西职业技术大学 332007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旅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地域文创产业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江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等特色资源,为文创 IP 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在实践中,文创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许多产品仅停留在简单的符号复制阶段,未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文创 IP 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
本研究立足于江西地域特色,旨在系统评估文创 IP 发展的综合效应,探索其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通过构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的双维评估体系,客观分析当前江西文创 IP 的发展质量,揭示制约因素和提升空间。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开发文创产品指明方向,最终推动江西文创 IP 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在文旅产业深度转型的关键时期,这项研究对促进地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西地域文创IP 的双效评估
2.1 江西地域文创 IP 的经济效益评估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江西地域文创 IP 的经济效益评估需从产业拉动、消费促进和就业带动三个维度展开系统性分析。从产业拉动效应看,优质文创 IP 已显现出对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显著带动作用。以景德镇陶瓷文创为例,通过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促进了陶瓷销售、工艺体验等衍生消费,形成“IP+ 产业”的良性互动模式。何秀芬在研究非遗与旅游融合时指出,“带有市场效应和流量热点的 IP 为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这一观点在江西书院文化 IP 的开发实践中得到验证——通过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增长。
消费促进方面,江西文创 IP 的市场表现呈现差异化特征。头部 IP 如“数字滕王阁”通过科技赋能,创造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场景,其衍生品销售额实现持续增长;而多数中小型文创产品则面临同质化竞争压力,客单价和复购率提升有限。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暑期旅游旺季数据显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功能的文创商品更受消费者青睐,如融合庐山水墨元素的便携茶具、以井冈山红色故事为灵感的文具套装等,这类产品通过功能创新打破了传统旅游纪念品的低端定位,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就业带动效应评估表明,文创 IP 开发为江西创造了多元化就业机会。在传统工艺领域,陶瓷、竹编等非遗技艺的 IP 化转型,使手工艺人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在数字经济领域,IP 运营、内容创作等新兴岗位需求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需关注,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制约了产业升级步伐,特别是在 IP 授权管理、数字技术应用等高端环节的人才缺口较为突出。
综合评估可见,江西文创 IP 的经济效益释放仍处于上升期。虽然头部项目已展现出较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但整体上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升 IP 的内容创新力和运营水平,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进一步释放经济潜能的关键路径。
2.2 江西地域文创 IP 的社会文化效益评估
江西地域文创 IP 的社会文化效益评估需从文化传承、价值传播、社会认同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在文化传承方面,优质文创 IP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景德镇陶瓷 IP 开发过程中,通过将传统制瓷工艺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不仅提升了年轻群体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度,还为老艺人提供了传承创新的平台。这种“生产性保护”模式有效避免了非遗技艺的断层危机,实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延续发展。
价值传播层面,文创 IP 正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新载体。以庐山水墨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通过艺术化手法再现诗词意境,使游客在消费过程中自然接受文化熏陶。张程在研究李白 IP 时提出的“文化符号的情感化转译”,在江西书院文化 IP 的实践中得到印证——通过将朱子理学思想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具用品,实现了抽象价值观的具象传播。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播方式,比传统说教更易被当代受众接受。
社会认同效应表现为文创 IP 对地域形象的塑造功能。南昌“八一精神”系列 IP 通过革命文物再设计,强化了红色文化的时代诠释,增强了公众对城市精神标识的认同感。调研显示,这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能有效唤醒本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同时帮助外地游客建立对江西的认知标签。
综合来看,江西地域文创 IP 的社会文化效益已初步显现,但在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传播方式的创新优化、受众覆盖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应着重强化 IP 内容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更具创意的表达方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共进。
三、江西地域文创IP 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建议
基于前文对江西地域文创 IP 发展现状与双效评估的分析,要实现文创 IP的高质量发展,需从文化赋能、产业协同、技术融合和人才培养四个维度构建系统化路径。在文化赋能方面,应深化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创新表达。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例,不仅需保留传统工艺精髓,更应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开发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生活化产品。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可借鉴“数字滕王阁”的成功经验,通过情境再现与互动叙事,增强 IP 的情感共鸣力,避免符号化、表面化的表达方式。
产业协同层面,建议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政府部门应牵头制定文创 IP 开发标准与扶持政策,推动建立区域性 IP 授权交易平台,促进设计、生产、销售环节的高效衔接。企业可探索“文创 +”跨界融合模式,如将庐山水墨元素融入家居用品设计,或开发基于江西特色农产品的创意包装,延伸 IP 价值链。同时,支持建设文创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
技术融合是提升 IP 竞争力的关键突破口。当前应重点推进 AR/VR 技术在文化体验场景中的应用,例如为革命纪念馆开发沉浸式导览系统,或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文创产品的版权保护与溯源。对于传统手工艺类 IP,可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制作流程,建立可交互的技艺传承数据库。这些技术应用不仅能丰富游客体验,还能为文化保护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建立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开展文创 IP 的市场表现与文化影响力评估,及时调整开发策略。通过消费者调研、专家评议等方式收集改进意见,确保 IP 发展始终与市场需求和文化传承要求保持一致。这种闭环管理机制有助于江西文创 IP 在不断优化中实现质的飞跃,最终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品牌集群。
参考文献
[1] 张程 . 文旅融合视域下江油历史文化名人李白 IP 形象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 [J].《美与时代 ( 创意 )( 上 )》,2025,(4):82-86.
[2] 杜音然 . 基于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幕燕风貌带长江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2024,(6):4-6.
[3] 何秀芬.IP 赋能江西非遗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旅游纵览》,2023,(8):87-89.
[4] 杨宁 . 文旅融合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J].《品牌研究》,2025,(2):0010-0012.
课题信息: 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九江地域文创IP助推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25YB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