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社会情感素养培育路径与实践效果研究

作者

范军武

淮安市翔宇北路实验小学 223300

引言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借助课文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素养成为关注焦点。社会情感素养是学生健全人格与良好社会行为形成的基础,小学阶段尤为关键。语文课文故事性、情感性强,为情感素养培育提供独特优势。本文聚焦课文教学,分析社会情感素养的目标与路径,结合实践反思实际成效,为小学语文课程高质量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社会情感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社会情感素养是指学生在自我认知、情感体验、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丰富,蕴含大量真实而细腻的情感体验,是学生社会情感素养培育的理想载体。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人物的情感,还要引导他们将这些情感体验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提问,让学生思考“面对灾难时你会怎么做”,帮助他们从父亲坚守承诺、不离不弃的行为中领悟亲情的伟大。学生在交流和反思中,不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更懂得了责任、坚强和勇敢的重要。通过这种深入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同理心、责任感以及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这对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行为具有深远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社会情感素养培育的主要路径

社会情感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真实情景的创设。角色体验活动是提升社会情感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鲁肃、士兵等角色,重现借箭过程。通过情境表演和小组合作,学生在体验角色的同时,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和鲁肃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团队协作与共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如在配合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问题、对同伴的感谢等,帮助学生反思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种体验与反思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还逐步形成了互相理解、彼此信任、主动合作的社会情感品质。这种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为今后在集体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打下坚实基础。

三、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社会情感素养培育的实践效果与成效分析

经过系统地实施社会情感素养培育策略,学生在情感表达与情绪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明显提升。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表达情感,帮助他们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伴、老师沟通交流。例如,通过学习《爱的教育》中的感人片段,学生在日常集体活动中能够主动表达对同学的关心和理解,形成了更加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教师还会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情感体验活动,如让学生模拟信件交流、分享身边的温暖故事,这些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积极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水平。在日常课堂讨论中,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人的看法表示尊重与倾听,这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班级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此外,学校还将社会情感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外活动,如小组合作任务、主题班会、公益劳动等。通过这些集体活动,学生逐步建立起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合作完成一项科学观察或集体手工制作时,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互帮互助,体验到集体智慧和共同成长的快乐。学校还定期举办以社会情感素养为主题的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表达中增强了自信,更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公民责任感。经过多维度的系统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为其今后健康成长和积极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社会情感素养培育的保障措施与优化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情感素养培育效果,学校需要从教学资源、教师培训、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保障。首先,学校应积极引进具有社会情感素养主题的课外读物及辅导书籍,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海底两万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情感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训练,为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水平。其次,课程管理层面,应构建跨学科、跨年级的社会情感素养培养框架,推动班级集体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情感素养知识,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措施,可以有效推动小学语文课程在社会情感素养培育方面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教师应深入挖掘课文内容中的情感因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情感表达和情景反思,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与责任。例如,在学习亲情、友情主题课文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和班级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主动表达和感悟,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其次,教师可以将社会情感素养的培养与小组合作、社会调查、主题班会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合作能力、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集体任务的完成,学生学会相互支持、分工合作,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再者,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引导学生勇于表达、善于倾听,在交流与展示中进一步提升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结论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在社会情感素养培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梳理了社会情感素养的内涵、培育目标和多元路径,并总结了实际教学中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有效的社会情感素养培育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共情能力、沟通协作与责任担当,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打下坚实基础。今后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家校社协同合作,不断创新与深化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的社会情感素养培育实践,为实现全面育人和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芳 .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 2021(5): 62-65.

[2] 陈明 . 小学语文教学中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 [J].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22(2): 41-44.

[3] 李红 . 社会情感素养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J].教师 , 2023(12): 88-90.

作者简介 姓名 : 范军武 出生年月:197903 性别:男 籍贯:江苏淮安 邮编: 单位: 职称:一级 学历:  本科 研究方向: 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