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洋文化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作者

梁潇

山东省烟台市 烟台科技学院 264000

大学作为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场域,其通识教育肩负着形塑学生综合素养和全球视野等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陆地文明为主的教育范式造成了海洋文化教育被边缘化的现状,学生在海洋生态,海洋权益和海洋文明认知等方面出现了明显不足。在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繁荣发展的今天,把海洋文化深入高校通识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海洋强国建设优秀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海洋文化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价值

(一)激发创新探索思维

海洋,浩瀚而又充满了未知。在高校通识教育中融入海洋文化可以突破学生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海洋文化在未知领域的探索,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努力都显示了创新精神 [1]。这样的文化熏陶驱使学生打破常规认知的限制,勇于从学术上和人生上提出新的见解,尝试新的办法,从而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创新驱动发展时代给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维动力。

(二)拓展全球视野格局

海洋作为连接世界的纽带,使得各国各区域之间联系密切。海洋文化负载了多元文明交流,贸易往来史。将海洋文化引入大学通识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借由对海上丝绸之路这样一条历史脉络的认识来了解全球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的进程。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世界发展中的相互依存性、打破地域和国家界限、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培育包容多元的文化胸襟,筑牢今后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全球化竞争的视野根基。

二、海洋文化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实施策略

(一)构建海洋文化专题课程模块

在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海洋文化专题课程建设要求教师运用系统设计思维突破知识碎片化的窘境。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兴趣图谱和学科发展趋势的调查,提炼富有逻辑性和递进性的课程模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设计,积极配合校内外专家,以海洋文化为核心要素设计出覆盖历史溯源,艺术表达和生态保护的专题课程单元[2]。

以海洋历史文化课程单元为例,教师可依托区域海洋历史资源,选取“明清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贸易研究”为切入点。教师在授课时,首先对港口贸易相关文献资料做了系统整理,并将其转化成适用于课堂讨论的学术材料,指导学生分别从商船航行路线,货物种类变迁和港口管理制度三个维度进行讨论。然后,教师介绍了数字化教学手段并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了古代港口繁华的场景,使学生对历史场景有了直观地体验。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考古活动,从虚拟出土文物中进行分析和诠释,推断出当时贸易往来的状况和文化交流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抛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如“贸易活动是怎样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交融的”,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通过沉浸式学习,建构对海洋历史文化立体的认识,达到对海洋文化专题课程各单元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二)整合海洋学科交叉教学资源

面对多元而复杂的海洋文化知识,教师应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突破学科壁垒并建构跨学科教学框架。教师要和海洋科学、经济学和法学的教师合作发掘海洋文化的多学科交叉点。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设计全面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海洋文化现象进行剖析。

以海岛生态修复研学为例,教师可以与当地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共同带着学生到一个近海无人岛进行实习。在启程之前,教师向学生们提供了海岛的生态现状信息,并指导他们发展个性化的研究取向,例如潮间带的生物多样性考察和海岛植被恢复的路径分析。到了现场,教师演示用专业的监测设备引导学生标准地收集海水样本和记录生物分布的数据。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引导学生将现场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创建海岛生态的数字模型。对于该模式所表现出的生态脆弱点问题,教师组织了头脑风暴来指导学生们从海洋工程和生态修复的多个学科角度提出解决方法并做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教师在研学全过程中通过现场示范,技术赋能和思维引导等方式协助学生深入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将海洋文化教育和专业能力发展有机结合。

三、结语

在全球化与“海洋强国”战略并行的时代,将海洋文化融入大学通识教育中具有深远意义。这一整合既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也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海洋文化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给通识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以及专题课程构建,交叉资源整合和实践模式创新等,使海洋文化教育深入人心。两者深度融合将为培养既具有创新思维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和促进海洋事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洪刚 , 岳鹏 . 新时代加强高校海洋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路径[J]. 航海教育研究 ,2022,39(03):22-27.

[2] 王贺元 , 孙永梦 . 高校海洋通识课知识体系建构研究 [J]. 宁波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19,41(03):30-33.

梁潇,1991 年5 月,男,汉族,研究生,讲师,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