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策略探析
李律
马鞍山市和县生态环境监测站
引言:
水环境监测作为了解水资源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的核心方式,其数据的准确性对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不过由于采样点位设置、分析方法选择、人员操作规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监测数据容易出现偏差,造成环境风险的误判,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是保障监测数据可靠性、提高环境管理科学性的关键所在。
一、水环境监测的必要性
水环境监测对于保障水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人类健康而言是一项关键举措,其必要性体现在多个维度,从生态方面来看,水是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水质恶化会直接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致使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借助监测,可及时了解水体中溶解氧、酸碱度、重金属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生态风险发出预警,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从人类健康角度而言,受到污染的水源可能携带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引发腹泻、癌症等疾病,持续开展监测可保证饮用水安全,防止健康危机的发生,从经济发展层面来讲,清洁的水资源是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的关键支撑,水质超标会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设备受到腐蚀,造成经济损失。水环境监测还可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可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污染治理,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之下,水环境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只有借助全面且精准的监测,才可动态评估水环境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达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1]。
二、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策略
(一)监测前准备
监测前的准备工作作为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根基,直接对监测活动的目标性以及可行性产生决定性作用,工作人员要清晰明确监测目的与范围,依据区域水环境的特征、污染源的分布状况以及管理需求,来制定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比如在针对河流进行监测时,要结合流域的水文特征来划分断面,明确采样的点位、频次以及监测指标,防止因为点位设置不恰当而致使数据出现失真的情况。要构建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统一采样的方法、设备的使用以及记录规范,以此减少人为操作差异给数据带来的影响。
人员培训应当囊括采样、分析以及质控等整个链条,以此保证技术人员熟悉标准方法、仪器操作以及应急处理流程,举例来说,采样人员需要掌握不同水体的采样技巧,像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废水等,防止出现交叉污染的情况,分析人员需要定期参与实验室比对,提高检测能力,设备与试剂管理需要构建严格的校准、维护以及验收制度,保证采样器具,比如采水器、沉淀瓶没有污染,分析仪器,像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仪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试剂在有效期内并且储存条件符合要求[2]。
(二)监测过程实施
监测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工作要囊括采样、运输、保存以及分析等各个环节,借助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来保障数据的可靠性,采样环节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关键所在,要严格依照“五点法”或者“网格法”的布点原则来进行操作,防止因为主观选择而致使代表性不足,在采样过程中需要记录环境参数,像水温、流速、天气等,并且同步采集空白样、平行样以及加标样,以便用于后续的质控核查。比如说,在工业废水排放口进行采样的时候,需要在上游设置对照点,以此来区分污染来源和背景值。
样品运输和保存要依照“快速、低温、避光”的原则来进行,以此防止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面的变化对数据产生影响,就好比重金属样品需要加入硝酸酸化到 pH 小于 2,生物样品要冷藏保存并且在 4 小时之内进行分析,分析环节要依靠内部质控与外部审核这两个方面来保障数据质量,内部质控涉及平行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测试、标准物质比对等内容,外部审核则是借助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等方式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比如说,某水质监测站每个月开展加标回收实验,把回收率控制在 90% 到 110% 的范围之内,有效地降低了系统误差,动态调整属于监测过程质量控制的创新方向,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可以引入智能监测设备来实现实时数据传输以及异常预警,比如在河流断面部署在线监测仪,实时上传 pH、电导率等指标,当数据超出阈值的时候会自动触发人工复核,避免因为设备故障或者人为疏忽致使数据失真[3]。另外要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针对突发污染事件像油泄漏、化学品泄漏等情况,快速调整监测方案,增加采样频次与指标,为环境应急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后评估
监测后评估属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闭环部分,借助数据审核、报告编制以及反馈改进等方式,提高监测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数据审核要从完整性、逻辑性以及准确性三个方面着手:完整性审核查看数据是否囊括了所有监测点位、指标以及时间节点,逻辑性审核剖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溶解氧与水温呈现出的负相关关系,识别异常值,准确性审核依据质控数据,像平行样相对偏差、加标回收率等,来评估分析精度。
报告编制要依照“客观、准确、清晰”的准则,清晰明确监测目的、方法、结果以及结论,防止出现主观臆断或者数据选择性呈现的情况,报告要经过三级审核,也就是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确认,以此保证内容真实可信,反馈改进是持续提高监测质量的关键所在,要建立问题追溯机制,针对审核里发现的问题,像采样点位不合理、分析方法过时等,制定整改措施,并且纳入下一轮监测计划。比如某市环保局借助年度质量总结会议,分析监测数据偏差的原因,优化了采样频次与指标设置,让监测结果更能贴合区域水环境的实际状况,要强化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借助公开监测数据、举办科普活动等途径提升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例如部分城市开通了水质监测数据查询平台,公众可实时查看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这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促使监测机构提升数据质量[4]。
结束语:
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是确保数据真实性、有效性的核心环节,需贯穿监测活动的始终。通过监测前的科学规划与资源保障、监测中的规范操作与动态监控、监测后的严格审核与持续改进,可形成“预防- 控制- 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最大限度降低人为与系统误差。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为守护水生态安全、推动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闫晓波 , 纪滨玲 , 薛文莲 . 水环境保护中的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探讨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 2024, 5 (14): 49-50+59 .
[2] 陈晓蔓 . 水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J]. 环境与生活 , 2024, (06): 80-82.
[3] 钟少芬 . 浅谈基层环境监测机构水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 2023, 4 (20): 165-167.
[4] 张红高 , 谈逸铖 , 杨迪 . 建设流域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J]. 环境与发展 , 2020, 32 (09): 163+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