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风险与实践路径

作者

柴旭升

淮北师范大学 23500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教学工具以及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要素和流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全面升级,这为有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剖析

(一)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育要素:深度融合与智能升级

人工智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教育新框架。教育者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借助智能系统因材施教;教育对象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通过自适应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教育介体依托技术提升内容时效性与互动性。人工智能实时整合新闻、政策与热点案例,丰富教学资源,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

(二)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育过程:互动形式的创新变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对象共同参与的过程。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平等交互转变,遵循“智能连接—智能交互”逻辑。通过分析学生行为数据构建画像,精准识别兴趣与情绪,增强教学吸引力与情感共鸣。情感分析助力教师把握学生价值认知与政治认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多维度互动环境,实现个性化、全景化学习,拓展认知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三)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育评价:实时、多元与客观并重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对提升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评价依赖周期性考核,缺乏实时性,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随着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高校思政教育评价实现动态化、实时化。通过自动化采集学生行为数据、网络动态与学习反馈,教育者可连续追踪学习进程,实现即时评价与干预。评价依据从单一考试拓展为数字足迹、社交互动等多维数据,借助多平台信息整合,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构建数据驱动、持续优化的思政教育评价新范式。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评估

(一)算法推荐系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造成冲击

算法推荐技术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改变学生信息获取方式,更削弱其权威性。算法偏见与“信息过滤”易导致价值观固化分化,降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与资本逐利性渗透算法运行,使其成为非中立的控制工具,助推错误思潮通过社交平台精准传播,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个性化推送基于用户偏好,强化“信息茧房”,加剧认知隔阂,使学生陷入单一化思维,影响全面发展与价值认同。算法“黑箱效应”遮蔽运行机制,操控信息输出,扭曲叙事内容,导致信息质量参差,用户难以辨识真伪,削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算法干预下,主流价值观传播受阻,凝聚力下降,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正性与权威面临严峻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弱化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互动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技术处理的客观化、情感交流的弱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去中心化,削弱了教师在价值观引导中的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依赖师生间的情感共鸣、直接对话与言传身教,而人工智能依赖算法和数据模型传递知识,缺乏真实情感反馈,难以实现价值观的深度内化,易导致教育者获得感下降、角色存在感模糊,育人价值被消解。师生情感连接被机械化交互取代,面对面交流减少,学生在困惑时难以获得情感支持,教育者的感染力与引导力随之弱化,师生关系面临疏离风险,思政教育可能出现“去主体化”倾向。同时,人工智能主导的数字空间中,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形式扁平化、内容个性化,人人皆可发声,学生易接触多元甚至冲突的价值观念。教育者身处多声部的信息场域,面临积极资源与错误思潮交织的复杂环境,价值引导难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受到冲击。

(三)大学生数据隐私泄露风险加剧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但也加剧了隐私泄露风险。通过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系统大量收集学生行为与心理数据,形成详细画像,导致学生生活学习状态高度透明,敏感信息可能被不当暴露。教育数据被无界采集,使师生陷入“数字全景监狱”。数据管理权集中于少数管理者,缺乏明确法规和监管机制,易引发滥用与泄露。同时,智能系统多由第三方开发并存储于云端,外包服务增加数据被非法访问的风险,而校方监管能力薄弱,敏感信息易脱离控制。随着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高校亟需在数据透明与隐私保护之间建立平衡,加强法律规范与安全管理,保障学生信息安全。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途径

(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坚守正确育人方向

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需坚持技术服务于教育主导地位,确保主流价值观融入技术应用全过程,通过优化算法等手段防止价值偏差。思政教育要强化意识形态传播,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坚持“内容为王”,创新理论表达,破解“过滤气泡”。教育者应借助人工智能和校园网、公众号、移动端等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学生生活深度融合,运用具象化、沉浸式方式提升思政工作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实效性,拓展教育深度。

(二)优化教育主体与客体角色,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素养

马克思强调思想需依靠实践力量实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师生是应对人工智能机遇与风险的主体。学生应增强隐私保护意识,提升信息识别、媒介素养与价值判断力,打破信息孤岛。教师需主动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优化教学策略,精准满足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并将主流价值观融入算法推荐,强化数字资源的价值导向。教师还应参与平台建设与AI 研发,发挥“把关人”作用,通过审核、监控与反馈,确保技术应用符合育人目标。要警惕技术背后的意识形态风险,提升资源的人文性与价值性,坚守教育伦理。最终构建数据共享、智能驱动的思政协同平台,实现技术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三)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应对隐私风险挑战

为保障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安全合规应用,需构建完善的法律规范与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应制定教育领域专用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等环节的合规要求。高校须加强数据权限管理,实施角色权限控制和最小权限原则,严控数据访问,降低泄露风险。同时,运用端到端加密、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安全性,防止信息篡改与非法使用。定期开展安全审计与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漏洞,动态优化安全策略。建立数据泄露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处置流程与通知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快速应对。通过法律、管理与技术协同措施,切实保护学生隐私,保障思政教育的合法性、安全性与有效性,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