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张英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四中 61050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人格、培育品德。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承担着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而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资源。然而,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重背诵轻理解、重应试轻体验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难以真正内化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
1 立德树人与古诗词教学的内在联系
立德树人强调“以德为先”,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静夜思》体现的思乡之情,《游子吟》展现的孝亲之道,《石灰吟》传达的坚贞品格,《过零丁洋》抒发的爱国情怀等。这些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追求。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熏陶,提升人文素养。例如,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家国责任感;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与心灵宁静的统一,培养其审美情趣与生活智慧。因此,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言训练的过程,更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2 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古诗词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首先,教学目标存在功利化倾向,部分教师过于关注考试要求,将重心放在字词解释、诗句默写和名句赏析上,忽视了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引领。其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缺乏互动与探究,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和深度理解。再次,文化背景的讲解常常被忽略,教师较少介绍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历史文化语境,导致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意蕴把握不足。最后,德育融入流于表面,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古诗词的育人价值,但在教学中往往采取口号式说教,未能将道德教育有机融入文本解读之中,缺乏感染力与实效性,难以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 基于立德树人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3.1 重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并重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目标应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引导的“三位一体”。以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教师不仅要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诗句的字面含义,更要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意境与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体会诗人面对壮阔景象时的豁达心境,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从而激励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学会珍惜亲情,增强家庭责任感。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既注重了语言知识的积累,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3.2 创设情境教学,激发情感共鸣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它能有效缩短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授《次北固山下》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江水浩荡、帆船远航的视频,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笔下的北固山下。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以诗人的视角,描述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诗人那份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增强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3.3 注重文化背景解读,深化价值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脱离文化语境的文本解读往往流于表面,难以触及作品的精神内核。因此,教师应重视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思想脉络的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在历史与文化的坐标中理解诗词的深层价值。以杜甫的《望岳》为例,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写景赏析,而应引导学生了解此诗创作于诗人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漫游齐赵,登临泰山,豪情万丈。此时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是对自然壮美的赞叹,更是青年杜甫自信昂扬、积极进取精神的写照。教师可通过介绍杜甫一生由盛转衰的命运轨迹,对比其后期“感时花溅泪”的沉郁,凸显《望岳》中理想主义的光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虽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改初心的坚韧品格。
3.4 开展主题式教学,整合德育资源
主题式教学是实现古诗词群文阅读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通过提炼共通价值主题,整合多篇经典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在关联与对比中深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例如,可围绕“友情与人生境遇”这一主题,将曹操的《观沧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进行整合教学。《观沧海》展现的是建功立业的雄浑气魄,在浩瀚大海中寄托壮志豪情;《天净沙·秋思》则以“断肠人在天涯”道尽漂泊者的孤寂与乡愁;而李白遥寄贬谪友人王昌龄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则体现了超越时空的真挚情谊与精神慰藉。三首作品虽情感基调各异,却共同展现了人在不同境遇中对情感联结的珍视。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仅能理解友情在逆境中的温暖力量,更能体会古人面对人生起伏时的情感智慧与精神境界。
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策略,将德育有机融入古诗词教学全过程。通过情境创设、文化解读、主题整合和多元表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其在诗意中感悟人生,在经典中涵养品格。
参考文献
[1] 黄腊英 .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德育内容研究 [D]. 塔里木大学 ,2021.DOI:10.
[2] 王一凡 .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D]. 江汉大学 ,2021.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