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县悬崖村开发旅游业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阿都石且
西南民族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成功使7 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随着物质生活改善,旅游业成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四川凉山悬崖村作为典型案例,凭借险峻地貌与彝族文化资源,通过藤梯改钢梯、开发种养业和旅游业实现脱贫,给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深度贫困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旅游脱贫样本,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
一、悬崖村开发旅游业的背景
2017 年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重要体现。而乡村旅游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1】。四川省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悬崖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悬崖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二、悬崖村开发旅游业的条件
昭觉县的悬崖村从古老的与世隔绝到现在网路媒体、新闻、记者等皆知的村庄,必有其神秘而鲜活的独特魅力和历史背景,当然也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总体上来说,可以总结为局限性和优越性两方面。
( 一)开发旅游业的局限性
种植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间的协同增效【2】。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曾因极端贫困而备受关注,其险峻的地形特征与丰富的彝族文化遗产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独特优势,然而教育水平滞后、基建条件不足以及频发的地质灾害始终制约着当地发展。2018 年央视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后,在政策支持下,该村通过将传统藤梯升级为安全钢梯、打造特色民俗旅游项目实现初步转型,但交通不便与生态环境敏感性问题依然突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完善道路建设和通信网络覆盖,并在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二)开发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民族发展进步的道路更是曲折漫长,但也总有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段【3】。云端上的村庄虽然地理位置,对于开发旅游业开始困难重重,但随着社会跨越式的进步,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脱贫攻坚战的推进,克服这些困难成为可能。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彝族文化成为旅游开发潜力区。该村拥有古里拉达大峡谷、美姑河等壮丽风光,以及诸葛亮南征传说等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禀赋优越。2018 年后,通过藤梯改钢梯、网络覆盖等基建改善,结合抖音直播等新媒体宣传,初步打开知名度。未来需重点解决道路与网络全覆盖问题,同时开发探险旅游、民俗体验等多元化产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三、悬崖村开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人才返乡创业现象日益显现,为农村本土人才培养提供了机会【4】。但悬崖村作为新兴旅游目的地,仍面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因地势险峻,修路成本高且施工风险大,当地通过“藤梯改钢梯”实现基础改善,但仅能满足徒步需求,自驾游尚未可行。这制约了游客体验深入一线打磨的内容。
阿克鸠射是一位来自基层的彝族作家,也是报道“悬崖村 ”的第一人,持续 8 年跟踪报道“悬崖村 ”、长期扎根基层。 ”【5】他书中写到:没有停车场、公共厕所、大型商场等,这对游客带来很多的不便,现在很多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旅游项目单一,旅游设备不全,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的一系列综错复杂的问题。悬崖村四处绝壁,势如刀削,钢梯护栏单一等有很多安全隐患,对传统生态资源的挖掘程度不深,
对旅游项目内容不够丰富。
悬崖村旅游资源开发仍处初期,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挖掘不足、宣传力度弱等问题。资金有限导致生态研究不深,农产品未充分开发,金融、住宿等配套缺失。旅游项目单一,未能深度融合彝族文化,忽视精神需求,卫生条件与交通便捷性亟待改善。
四、对悬崖村生态资源的管理与建议
针对悬崖村现状,需从教育培训入手,改变村民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跨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小康。凉山州记者、青年作家阿克鸠射近期出版的纪实文学《悬崖村》,无疑是这一历史跨越的精彩音符。”【6】书中可以了解到,悬崖村作为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长期处于封闭环境,村民思想传统保守,对现代旅游业缺乏认知。为打破这一现状,需通过系统性教育培训转变观念:一方面开设彝汉双语旅游服务课程,结合毕摩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另一方面组织村民赴成熟旅游区实地考察,建立“青年带头人”机制,利用新媒体传播旅游价值。这种渐进式转型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内核,又能激发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曾经一步跨千年 , 而今跑步奔小康【7】。崖村需通过文化融合与基建升级实现旅游转型。首先,组织村民参与文旅培训,培育双语导游团队,借助短视频平台以" 彝族文化 + 现代旅游" 模式打造特色IP,让村民成为文化代言人。其次,完善基础设施;修建盘山公路安全护栏,实现 4G网络全覆盖,建设生态民宿集群,并在观景台增设互动设施如望远镜,提升游客体验。同时深度开发资源,整理悬崖古洞传说、毕摩文化等,设计" 探秘 + 研学" 主题线路,实行旺季预约制管理,配套垃圾分类系统,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该方案旨在通过文化赋能与基建提质双轨并行,推动悬崖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2020 年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四川省昭觉县悬崖村作为典型代表,实现了从藤梯到钢梯、从闭塞到开放的蜕变。通过发展油橄榄种植、完善基础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业,昔日的贫困村蜕变为旅游胜地。旅游业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更激活了当地文化资源,推动彝族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一转型印证了" 精准扶贫" 政策的成功,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偏远山区的实践成果。悬崖村的案例证明,因地制宜的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六、参考文献
【1】郭芳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20
【2】李 丽 . 种 业 与 乡村 旅 游 业 融 合 发 展 的 模 式 研 究 [J].分 子 植 物 育 种 ,2025,23(01):342- 347.
【3】王霖 .《悬崖村》:线上线下互动引流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N].中国出版传 媒商报 ,2020- 05- 12(007).
【4】阿克鸠射 .《悬崖村》[J]. 乡村振兴 ,2020, (10):96.
【5】陈敏 . 乡村振兴背景 下 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探 究 [J]. 安徽农学通 报 ,2025,31(08):141- 144.
【6】胡正清. 历史脚步的精彩音符阿克鸠射新作《悬崖村》读后[J].中国民 族 ,2019, (04):77.
【7】阿克鸠射 . 我的“ 悬崖村 ” 和《悬崖村》[J]. 中国民族 ,2022,(03):58-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