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虚拟数字人技术对播音行业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作者

高肇晗

西藏广播电视台 850000

引言:

当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虚拟数字人技术正在加速渗透至多个产业领域,在传媒行业的应用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声音与形象表达高度结合的传播载体,虚拟数字人可通过人机协作或自主运作的方式承担播报、主持、宣传等任务,极大地拓展了播音行业的内容边界与传播效率。尤其在信息传播需求日益增长、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虚拟数字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播音行业变革。本文将围绕虚拟数字人技术的构成原理与发展脉络,分析其对播音行业在传播方式、从业结构、内容生产等方面的深层影响,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及融合创新的可行路径,旨在为播音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内涵与发展基础

虚拟数字人是依托人工智能、三维建模、语音合成、动作捕捉等多项技术构建的数字化形象,其核心特征是具备人类外观、语言表达与交互能力,能够在数字环境中自主完成传播任务。相较于传统虚拟角色,虚拟数字人拥有更高的“拟人性”与“智能性”,可实现连续语音播报、情感表达、语言风格适配等功能。

其技术基础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语音合成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对语音音频的时序特征进行建模,实现高质量语音输出;是三维建模与动作驱动系统,借助虚拟引擎对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进行拟真模拟,增强用户的沉浸感与真实感;三是人机交互机制,通过算法识别指令并给出反馈,提升数字人参与感与互动性。

虚拟数字人从最初的程序化形象发展至如今的 AI 驱动个性形象,经历了形象可视化、语音智能化、行为拟人化的多阶段演进,技术日臻成熟,为其在播音行业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虚拟数字人对播音行业的影响

传统播音内容的生产主要依赖人工录制,这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还导致成本高昂,且内容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满足现代快速变化的传播需求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引入为内容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借助大数据语料库和先进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虚拟播音员能够自动生成语音内容,实现多版本、跨平台的并行生产,极大地提升了内容输出的效率和灵活性。通过精准的算法模型,系统还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征调整播报的语调、语速和逻辑结构,使内容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这不仅满足了不同平台和场景对内容风格和表达形式的多样化需求,也推动了播音内容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提升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重塑播音行业的人才结构

随着虚拟数字人技术的普及,播音行业的人才结构面临着深刻变革。方面,基础性、重复性较强的播报和讲解工作逐步被 AI 系统所替代,传统播音岗位的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对具备人机协作能力、技术素养以及综合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上升。现代播音员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语言表达技巧,还需熟练操作语音合成、脚本自动生成和数字人管理等技术工具。播音工作的角色也在转变,从单纯的“声音传递者”向“技术支持者”与“内容创意策划者”融合,承担更为复杂的职责。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强化跨学科教学,推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向技术与创意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型,提升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三)推动播音传播方式的多元演化

虚拟数字人技术突破了传统播音对媒介的限制,具备高频率、低延迟和多通道的传播优势,能够实现电视、广播、短视频、虚拟现实等多平台内容的同步播报。在直播、电商推广、科普宣传及公共服务等领域,虚拟播音员凭借其全天候在线、零差错及内容可迭代更新的特点,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虚拟数字人还具备IP 化和人格化的传播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风格及互动行为,实现品牌形象的沉淀和用户情感的深度连接。这一转变不仅推动了播音传播方式从单向信息传递向多维价值引导的升级,也为传播效果的深化和受众关系的持续维护开辟了新的路径[2]。

三、虚拟数字人推动播音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与传统播音员协作,构建混合播报机制

虚拟数字人技术并非是对传统播音员的完全替代,而应更多地作为辅助工具,融入现有播音流程,形成互补共赢的混合播报机制 [3]。虚拟数字人适合承担基础信息的标准化播报,如天气预报、股市行情和新闻摘要等,可以实现自动脚本生成与快速更新,减轻人工录制的负担,从而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传统播音员则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情感表达、时政评论、深度报道以及现场互动等具有高附加值和人文关怀的内容创作中,提升整体节目质量和观众体验。尤其是在重大新闻直播和突发事件报道中,虚拟数字人能够快速响应,承担预热、摘要和引导等基础播报任务,减轻主播的工作压力,确保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连续性 [4]。此外,人机协同还能通过互补优势优化内容呈现,既保证了播报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又提升了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视听体验。

(二)拓展播音应用场景,推进全媒体融合传播

虚拟数字人凭借其多模态传播能力,为播音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推动传统播音向全媒体融合传播的深度转型。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及各种移动平台上,虚拟数字人能够作为“语音入口”引导用户实现信息查询、内容消费和服务体验,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渠道和互动方式。同时,虚拟数字人与真实播音员形象的结合,使虚拟直播、互动讲解、沉浸式主持等创新形式得以实现,重新定义了受众的观感体验,增强了内容的沉浸感和互动性。在数字政务服务领域,虚拟播音员能够提供智能导览和政策解读,提升公众的服务获得感;在智慧教育场景中,数字人可担当教学辅助,提供个性化讲解和答疑;而在数字文旅领域,虚拟播音员则可作为智能讲解员,带领用户线上线下深度体验文化和旅游资源。通过多场景、多平台的融合应用,虚拟数字人有效促进了信息服务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推动播音传播模式从单一渠道向多维度、全方位发展。

(三)优化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为了促进虚拟数字人技术在播音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发展,必须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协同机制。首先,应积极整合传媒机构、技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多方资源,形成集语音合成、图像建模、内容制作和平台运营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确保技术研发与内容需求无缝对接,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应用深度。其次,建立开放共创的平台机制,鼓励内容创作者积极参与虚拟数字人的角色设计、语料库建设以及传播策略制定,从而使数字人更具个性化、文化认同感和传播效果。此外,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技术规范制定,促进技术的模块化、标准化发展,提高跨平台的兼容性和拓展性。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数字人技术在主流媒体和公共服务中的合理应用,推动行业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环境,保障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与公平性。通过多方协作与政策扶持,实现虚拟数字人与播音内容的深度融合,推动整个播音传播产业迈向智能化、数字化新时代。

四、虚拟数字人播音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伦理边界与身份标识问题亟待明确

虚拟数字人因其高度逼真性,在提升信息传播真实感和互动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身份混淆和信息误导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新闻播报和舆论引导领域,虚拟播音员的身份真实性和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虚拟数字人若未能明确标识其虚拟身份,可能导致观众误以为所接收的信息由真人播报,从而影响受众的判断力和信任度。为此,亟需建立明确的虚拟播音身份标识机制,要求所有虚拟数字人播报内容均需清晰标注其虚拟身份,确保信息接收者的知情权。同时,应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和责任追溯体系,规范虚拟数字人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过程,防止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的流传。相关法律法规应进一步细化虚拟数字人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规范,明确技术提供方、内容生产者和平台运营方的责任分担,打造安全、透明的数字传播环境,维护公众权益和社会稳定。

(二)语音表达自然性与情感表现仍有差距

尽管当前 AI 语音合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使虚拟数字人的发音更加清晰流畅,但在语调变化、情感表达以及语境适应性等方面依然存在明显差距,无法完全替代真人的自然表现。这种不足不仅影响虚拟播音员的听觉体验,也制约了其传播效果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为了提升虚拟数字人的“拟人性”和“可感性”,必须加快语音情感合成算法的研发,提升系统对上下文语义的理解与响应能力,使其能够根据不同场景和内容需求,灵活调节语速、语调和情绪起伏。此外,结合传统播音员的专业经验,引入真人语料录制及参数微调机制,能够有效优化语音输出质量,增强声音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未来,通过人工智能与人类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虚拟数字人将在情感表达和语境适应上达到更高水平,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多样化的传播需求。

(三)教育体系与行业规范需同步升级

随着虚拟数字人技术在播音领域的广泛应用,现有的播音专业教育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课程内容与教学评价体系尚难覆盖人工智能、数字人技术及其相关应用,导致新一代播音人才在技术适应性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高等教育机构需推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的融合,开设涉及 AI 语音合成、数字人管理、虚拟形象设计等新兴课程,结合实践项目培养具备技术素养与传媒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行业规范和技术伦理也亟需升级完善。目前,虚拟数字人在内容版权、数据隐私、安全责任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引发版权纠纷和伦理争议。建立涵盖技术标准、版权归属、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的综合规范体系,是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协同合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推动虚拟数字人在播音领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促进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良性互动。

五、未来虚拟数字人发展趋势与播音行业变革方向

虚拟数字人未来将在播音行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从工具性向主体性演进,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与个性表达能力,成为传播主体之一;二是与智能硬件、元宇宙平台深度融合,构建沉浸式、互动化、情境化的语言传播环境;三是推动从信息表达向情感共鸣转变,借助 AI 情感计算实现更具温度的语言交互。

播音行业需在技术推动下实现从“内容传递者”向“价值引导者”“文化构建者”转型。播音员应在数字环境中重新定位自我,提升内容策划、表达创新与技术整合能力,与虚拟数字人协同发展,共同参与构建新时代语音传播体系。

结论

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应用正深刻改变播音行业的内容生产、传播形态与人才结构。本文基于虚拟数字人的技术原理与行业实践,系统分析其在播音场景下的应用影响与发展趋势 [5]。研究认为,虚拟数字人将推动播音行业向智能化、多元化、融合化方向持续演进,也提出对播音从业者转型、教育体系重构与行业规范更新的迫切要求。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技术 + 内容”的双核驱动模式,推动虚拟数字人与播音实践深度融合,构建更具智能性、人文性与创新力的传播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彭兰 . 虚拟数字人:技术逻辑与传播格局的再构建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22(4): 4-15.2. 吴飞 .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虚拟主播发展路径研究 [J]. 现代传播 ,2023(2): 56-60.3. 罗以澄. 数字人时代的播音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22(11): 88-91.4. 许胜 . AI 语音合成在新闻播报中的实践与伦理探讨 [J]. 新媒体研究 , 2023(3): 66-69.5. 张悦 . 虚拟人技术发展对媒体传播的深层影响 [J]. 中国广播 ,2023(6): 72-75.高肇晗 女 1992 年生人 籍贯: 河北 学历:本科 副高研究方向: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