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工程建设中给水系统的规划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汪 燚

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住建局 安徽马鞍山 243131

1、引言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催生了大量基础设施与民用建筑的建设需求,作为城市运行与居民生活的生命线,给水系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1][2]。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给水系统不仅保障了建筑项目的日常运行和服务功能,也直接影响着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尤其是在高层建筑、综合体、工业园区等多类型建筑集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给水系统设计与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工程的复杂需求 [3][4][5]。如何在保障供水安全的同时,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与智能化水平,是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给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贯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其合理性与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运行质量。从前期规划到设计布局,从施工管理到后期运维,均需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用水特征、经济成本、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对城市工程中的给水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6]。

2、城市工程建设中给水系统的关键问题与策略

城市工程项目中给水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涉及多个复杂环节,既包括规划与设计的顶层逻辑,也涉及建设过程的技术实现,更关乎后期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在建设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综合、节能减排目标日益明确的背景下,给水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从规划设计、系统布局、施工管理、运行维护与智能化发展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总结问题、提出策略、指导实践。

2.1 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在城市工程建设初期,给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是决定整个系统运行效率与适应能力的关键。科学合理的设计应以项目使用性质、未来发展趋势和区域供水资源为基础,进行系统性思考与前瞻性布局。首先,用水需求的精准预测是设计起点,不仅需统计服务人口、功能分区,还应结合建筑业态(如商业、住宅、医疗、工业等)用水特征制定供水参数。以商业综合体为例,其用水峰谷变化明显,对管网调压与流量调节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在供水方式选择上,不同区域的市政供水能力不一,部分新区市政管网尚未完善或水源保障能力不足,这时需引入多源供水理念,如联合市政供水与自建水厂、自备井或雨水储存系统,构建多元化、互补性的供水模式,提高供水安全冗余度。此外,规划设计还必须具有前瞻性,应充分预估未来扩建或功能调整的可能性,合理预留设备机房、水管干线、增压节点等空间,避免因后期改造导致的重复施工与资源浪费。

2.2 系统结构与设备选型的合理性

给水系统结构的布置直接影响到水流效率、设备承压情况以及运行稳定性。合理的结构设计应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并具备灵活性与可靠性。在城市综合性项目中,管网布局应优先采用环状或双环网结构,以提升供水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一旦某段支管发生故障,仍可通过其他路径继续供水,避免局部停水引发连锁反应。针对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必须采用分区供水系统。根据建筑高度与楼层水压要求,通常将建筑划分为两个或三个供水分区,每个分区配备独立的变频水泵、水箱及控制系统。此举不仅有助于控制水压、减少能耗,也可降低系统压力波动导致的爆管与渗漏风险。

2.3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质量的施工是给水系统安全、持久运行的基础。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施工组织不严、工人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常见问题屡见不鲜,如接口不严渗漏、管道坡度不足、水压测试不合规等,均可能导致系统在运行初期即面临修复甚至重建的风险。

首先,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施工规范,尤其是《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20),对管道材质、焊接工艺、接口密封、坡度设置等进行系统性管控。其次,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不能流于形式。如未进行水压强度与严密性试验、冲洗消毒等工序,可能导致系统投入使用后出现水质污染或渗漏事故。

2.4 运维管理的规范性与效率

随着工程项目体量的扩大与功能的多样化,传统依赖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的运维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建筑的管理需求。系统运行初期,若无科学的维护机制,很容易因忽略小故障而酿成大隐患。

运维管理首先要制度化,明确系统巡检周期、设备维护周期与应急处置流程,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其次,应全面推进数字化运维,通过安装智能水表、压力监控仪、在线流量计等,实现供水系统关键数据的实时采集。借助运维平台可远程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水质数据变化、能耗趋势等,为运维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结语

给水系统作为城市工程建设中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全过程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可持续性与城市的运行效率。本文通过对给水系统的五个关键环节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工程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方向。未来的工程建设应更加注重给水系统的全周期管理、系统集成化设计以及智能化运行手段。政策层面亦应加强对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监督,推动绿色低碳供水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面对城市发展中日益复杂的用水需求,工程设计人员与管理者需转变观念,从单一的功能满足转向系统的节能、环保、安全、智能的多维综合发展。只有实现“科学规划—高效建设—智慧运维”有机结合,城市工程中的给水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支撑作用,助力城市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光阳 . 给水工程施工中水质保障策略探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21):85-87.

[2] 吴新楷, 张易凯, 许振中, 等. 丘陵山区农村供水系统设计的探讨 [J]. 水利技术监督 ,2025,(09):304-307.

[3] 李雪峰 . 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J]. 农业科技创新 ,2025,(18):44-46.

[4] 张浩, 李云鹏. 农村供水系统安全性提升工程管理策略的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5,(11):119-121.

[5] 陆丹 . 节水节能技术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运用探究 [J].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11):133-135.

[6] 方小宇, 伯彦萍, 张洋, 等. 贵州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思路 [J]. 水利技术监督 ,2025,(09):82-8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