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苟明花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汉滨小学 72500
引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核心在于通过持续的行为训练将道德认知内化为稳定习性。小学阶段作为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奠基期,其习惯具有“一旦形成,终身难改”的稳定性。2022 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向“培养学生基本道德与行为规范”,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实现“知- 行”转化,成为提升育人实效的核心命题。
聚焦此问题,以我校 1-6 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研究,完成5 节公开课研磨、3000 余人梯度化活动实践,最终形成“三维联动”培养模式、“三结合”教学经验及六大核心策略。本文立足实践成果,系统梳理习惯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的重要性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上。良好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勤奋学习等)是道德品质的外化,是法治素养的体现,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础工程。
2. 培育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通道:小学生入学阶段是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培养遵守交通规则、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班级与社会,发展良好人际关系,掌握社会交往基本技能。
3.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支撑:良好行为习惯是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例如,守时惜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支撑“学会学习”;爱护公物、参与集体劳动的习惯体现“责任担当”;遵守规则、理性解决冲突的习惯助力“实践创新”。
4. 实现知行合一,避免言行不一:如果道德与法治教育仅仅只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容易导致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行为训练,才能将道德认知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当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
1. 认知与行为脱节:“知易行难”现象突出——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出道德规范和法治条文,但在实际的生活中(比如课间打闹、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实践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在教学中对“为何做”的价值引导和“如何做”的具体指导不够深入,所以导致认知无法转化为行为。
2. 方法单一,重说教轻体验:部分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可视化工具”(如流程图、分贝仪)和“生活微剧场”“小组合作任务”等体验活动,违背了杜威“做中学”理论中“经验是学习核心”的原则,导致学生对习惯的操作性认知不足。习惯培养沦为表面要求,学生缺乏内在认同与实践动力。
3. 评价体系滞后,重结果轻过程: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大多数为教师对学生的印象打分,缺乏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和积极强化。评价聚焦在“不做什么”(如是否违反纪律),忽视“做了什么”(如主动帮助同学),很难正面激励习惯的养成。
4. 家校社协同机制不完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没有有效融合部分家庭对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或者方法不当,对于社区资源的利用有限,导致“5+2=0”的现象(5 天学校教育效果被 2 天家庭及社会环境抵消),削弱了对学生培养的实效。
5. 对于习惯养成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习惯养成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但是部分教学期望可以通过几次活动“立竿见影”,缺乏持续巩固和纠正的机制,从而难以实现良好习惯养成的稳定性。
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
基于我校“三维联动”培养模式(课堂渗透—实践强化—家校社协同)和“三结合”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热点话题、结合生活实践),结合“认知—情感—行为—环境”协同逻辑,形成以下六大核心策略:
1. 课堂常规具象化策略: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标准。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明确行为标准可提升执行率”的原理,通过“可视化工具”(如教室分贝仪设定“0-60 分贝”轻声标准、“整理步骤流程图”)、“非语言信号”(如“食指竖唇”手势暗号)替代口头提醒;配套“即时评价工具”(如“小组互评表”“电子勋章”),强化规则认知。实践成效显示,《我们小点儿声》中分贝仪使课堂噪音下降40% ,《让我们自己来整理》中流程图让自主整理达标率提升 55% 。
2. 情境体验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生活模拟”三类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习惯价值。结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个体通过观察、模仿情境中的行为模式形成认知。低年级侧重于“生活微剧场”(如《吃饭有讲究》的餐厅模拟);中高年级则加入“问题解决式情境”(如《心中的 110》中“陌生人应对”案例讨论),并融入小组合作(如分工梳理“安全小贴士”)。
实践成效显示, 82% 的学生能在“情境再现”测试中正确实践,小组合作使习惯要点复述完整度提升 30% 。
3. 丰富教学内容策略:构建“教材 + 生活 + 时代”的内容体系。将抽象的教材内容具象化(如“爱国”转化为“国旗故事分享”);把生活内容梯度化(低年级关注“自理”、中高年级则侧重“责任”);时代内容同步化(如“垃圾分类”“网络文明”),并且通过“社区垃圾分类调查”等小组任务进行深化理解。实践表明,“垃圾分类梯度实践”可以使学生家庭分类参与率提升 42% 。
4. 注重实践体验路径:以“校园 + 家庭 + 社会”为场景,突出“个体实践 + 小组协作”双形式。校园实践设计“竞争性任务”(如“书包整理挑战赛”)、“合作性任务”(如小组制定“班级公约漫画版”);家庭实践依托“主题任务卡”(如“21 天整理打卡”);社会实践结合热点(如“交通标语设计”)。实践显示,书写活动中“积分卡自评”使规范率提升 26% ,小组合作任务使学生责任意识表现率提升 35% 。
5. 评价激励机制:构建“过程性 + 多主体”的评价机制。运用“小组互评表”从倾听度和贡献度进行评价打分,颁发“整理小能手”等电子勋章,通过“积分卡自评”全面记录学生的进步。融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及家长的反馈,追踪学生习惯养成的每个阶段。评价侧重于学生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肯定,比如“你主动问候师长,是很有礼貌的表现”,减少对学生的批评。实施后,学生的良好行为复现率提高 58% ,对于习惯标准的认同度提升 35%. 。
6.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构建“认知共识—任务共轨—评价共通”的联动模式。通过家长会、《家校手册》等传递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求,分享相关的教育方法(如发放《习惯培养指南》);借助“同步任务卡”衔接校园和家庭的行为训练(如课堂学习整理方法→家庭实践整理书桌);依托“成长档案袋”整合家庭和学校的评价成果(如“21天打卡记录”作为“习惯之星”的评选依据)。校社互动方面,邀请交警和社区工作者开展专题讲座,利用社区宣传栏展示学生“好习惯故事”。实践成效显示,家长参与的主动性从 35% 提升至 72% ,家校同步任务使学生的行为稳定性提高 58% 。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1. 样本范围有限:仅以本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未纳入城乡学校对比,结论的普适性有待拓展。
2. 理论支撑不足:对“道德认知向行为习惯转化”的理论挖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结合教育心理学中“内在动机培养”等理论分析行为固化机制,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需要加强。
3. 长效评价有待完善:受研究周期限制,仅完成阶段性评估,未跟踪学生假期、升学后的习惯保持情况,难以验证“三维联动”模式的长期稳定性。
(二)后续建议
1. 深化研究:联合3-5 所城乡小学开展协作研究,对比分析家庭、社区环境对习惯养成的影响进行对比,设计“习惯养成动态跟踪量表”,建立长周期评价的模式。
2. 推广成果:在区域教研中展示“分贝仪使用”“家校任务卡”等课例,形成共享资源包;编制《小学生习惯养成家校手册》,通过区教体局平台推送,推动成果向家庭延伸;申报省级课题,探索不同学段习惯培养的衔接机制。
五、结语
本研究探索的“三维联动”“三结合”等教学策略与路径,在实践中有效推动了学生行为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也印证了“认知- 实践-协同 - 强化”闭环对习惯培养的适配性。需要明确的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本质上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持续深耕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课堂实效,让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真正落地生根,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姜淼. 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J]. 吉林教育 , 2021(28):14-15.
3. 谢志钦 . 2022 年安徽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分析暨 2023 年备考策略 [J].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2023(02):29-36.
4. 李雅慈 . 核心素养视阈下道德与法治绘本故事的开发与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2(04):49-51.
5. 林燕芳. “双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2(02):37-39.
6. 叶圣陶 . 习惯成自然 [M]. 北京出版社 , 2018.
7. 陈鹤琴 . 家庭教育 [M].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