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

邓素娟

梅州市梅县区第一职业学校 514799

摘要: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幼儿园活动设计中,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性。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知识学习和兴趣挖掘,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框架,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通过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未知世界。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启蒙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身体素质,还能挖掘并培养他们的潜在兴趣和特长。

关键词:中职幼儿保育;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方法

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教学水平,对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成效,教师必须深入剖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积极寻求改进之道。

一、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滞后落伍

在过去的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倾向于将理论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往往只能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中,机械地记忆相关知识。由于教学方法陈旧且缺乏变化,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并记忆课程内容,但却难以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二)实践教学浮于表面

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与课程实践教学水平紧密相连。然而,在当前的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教学中,仍有少数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将理论知识传授视为唯一的教学目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学习需求。尽管教育改革不断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这些教师由于专业素养的不足,往往使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二、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的教学方法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计与构成

为促进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学校及教师需明确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与桥梁作用,旨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教师角色,并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符合中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在当前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观察到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持抵触态度,更倾向于投入“说、画、跳、弹、唱”等技能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失衡限制了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例如,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与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针对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涉及的语言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科学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为避免与幼儿教育学内容重复,教师需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总—分—总”为框架,将课程划分为基础性、技能性和拓展性三大教学模块。基础性模块旨在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技能性模块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拓展性模块则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与跨学科整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在以往的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机械式灌输的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素养的发展。为了最大化发挥该课程的作用与功能,教师必须重视并创新教学方法。

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为学生创设开放性、自主性学习环境的有效方式,它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剖析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分为典型任务和特殊任务。典型任务包括设计型任务、批改型方案任务和说课式任务。设计型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观摩的教学活动来确定游戏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设计游戏方案。批改型方案任务则是让学生相互批改和评价自己制作的教案和说课稿,以此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说课式任务则是要求学生根据说课稿或游戏方案进行试讲,通过相互批改和教师点评来优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在任务设置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任务的难度,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完善与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评价的合理性,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单一评价方法,转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例如,实施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这包括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能力展现以及进步情况等多个方面。形成性考核有助于教师全面监控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为此,可将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两大板块,其中学习内容考核占比70%左右,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表现和作业完成度;而学习方式的考核占比30%左右,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出勤率等。结果性评价也不容忽视。虽然传统的试卷考核仍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但教师可以通过设定主题性活动教案、模拟教学、说课稿设计等考核内容,来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命题应基于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进度和课程章节来确定。在结果性评价中,教师应有机结合开放性试题与封闭性试题,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发展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前进,学前儿童教育作为基石,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幼儿教育,作为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系,其核心在于提升教学品质并促进专业发展。在学前儿童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游戏被视为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因此,如何优化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教育工作者们正积极寻求创新途径,以期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同时,为孩子们的游戏与学习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有效的指导,从而助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得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分析[J].农家参谋,2020,648(05):286-286.

[2]黎琼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教育,202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