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通过“洋眼看、老外讲”在国际舆论场中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

宋斐

邮编: 25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多年在中国学习、生活、工作的外国人,大部分也是中国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中国之美,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从不同侧面反映着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通过这些外国人的亲身经历、亲口诉说,可以有效提升“中国故事”的说服力,同时,通过外国友人的不同语言和不同叙事方式在国际语境下传播,也可以有效提升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扩大中国声音。

近几年,山东广播电视台陆续推出系列微纪录片《我在山东挺好的》、系列双语短视频《孟夫子说中国字》《“歪果仁”说节气》等新媒体产品,在国际上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助力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是一次通过“洋眼看、老外讲”达到良好对外传播效果的生动实践。

一、通过“洋眼看、老外讲”实现对外传播好效果

(一)在生动故事中“润物无声”地树立中国形象

从2021年11月份开始,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齐鲁频道重点策划,推出了系列微纪录片《我在山东挺好的》,以独特的视角、诙谐的风格,讲述外国友人的山东故事,展现了中国包容开放、安定和谐、文明富强的良好形象。

该系列微纪录片突破传统讲述方式,除了在视听语言上上研究创新,尤其鲜明的特色,就是在叙事中避免直来直去、长篇大论的宣传内容,而是将宣传点和生动故事巧妙融合,“润物无声”地树立中国形象。比如《我在山东挺好的》系列节目的第一集《洋夫子 侠客行》,主人公孟巍隆,怀揣“功夫梦”从美国来到中国习武,没想到习武过程中,又与中国古典文学结缘,之后,他考取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博士生,直至到山东大学任教,成为一名“洋夫子”。节目从一段“武林拜师仪式”讲起,运用武侠小说章回体巧妙架构内容,“中国风”的视听效果搭档外国人的极致故事,实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观众在观看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领略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赞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节目上线后很快登上微博热搜,在海外平台上也引起广泛关注。

从2021年到2023年,《我在山东挺好的》三年创作三季,第一季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为宣传主题;第二季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第三季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策划制作,三季主题不同,但在制作上,都致力于在生动故事中“润物无声”地树立中国形象,达到预期的外宣效果。

(二)国际语境下“听得懂”的中国表达

二十四节气中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当外国友人邂逅二十四节气,又会是怎样一番意境呢? 中国山东网推出的《“歪果仁”说节气》系列双语短视频,邀请外国友人分享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之美,让外国友人真正理解并参与到介绍、普及中国文化的中来,尤其鲜明的亮点,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生活化的表达,让外国友人将二十四节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用生动的语言配合真实的故事解析讲述,让受众,特别是国外受众,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节气文化的内涵,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齐鲁频道推出的《孟夫子说中国字》系列短视频,深耕于传统文化,同样致力于外国受众“听得懂”的国际传播。节目专门邀请了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国际版主编Benjamin Hammer(孟巍嶐)担任主持人,围绕“善”“勤”“美”等一个个中国汉字,结合历史典故,使用地道英语,通俗易懂地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地将老外面孔、地道英语,与汉字演变、历史典故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碰撞出了别样火花。

(三)小切口彰显中国文化独特吸引力

不管是《“歪果仁”说节气》,还是《孟夫子说中国字》,两档双语节目都是选择了小切口,以小见大,彰显中国文化独特吸引力。“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歪果仁”说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又通过古诗词进一步聚焦,以点带面,构思巧妙,避免了泛泛而谈,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孟夫子说中国字》以“2022年度山东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典型案例”《中国字 中国人》一书为创作基础,围绕一个个中国汉字,结合中国历史典故,生动有趣地解析汉字中蕴含的中华文明价值导向,也是一次通过小切口,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示范。

二、依托媒体产品探索打造海外传播体系

《我在山东挺好的》系列微纪录片,除了在山东广播电视台播出,还同步通过澳大利亚天和电视台、央视国际在线、俄罗斯视频门户网站Rutube、非洲视频门户网站ogelle、印尼UseeTV等平台进行对外传播,全网播放量超过了1.5亿次;《“歪果仁”说节气》、《孟夫子说中国字》系列短视频一经推出,在微博、抖音、视频号等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在脸书、推特、优兔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不错的点击量。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在山东挺好的》系列微纪录片推出了第三季——中亚篇,聚焦来自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外国友人,通过他们往来山东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一带一路”十年共建取得的丰硕成果,助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九月份,山东省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举办了系列推介活动,《我在山东挺好的》中亚篇,除了在这些国家的重点媒体播出外,还在很多推介活动现场播放,受到一致好评,很多中亚人民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喜欢上中国,片子中展现的这些民间交流的生动故事,也深化了双方友谊。

这些对外传播的成果说明,真正实现国际传播,不管是线上线下,首先是要有制作精良的外语媒体产品作为依托,目前,这些新媒体产品的创作团队,也正依托节目,积极筹建海外账号,同时强化和海外媒体的合作,不断拓展境外落地渠道,探索打造海外传播体系。

三、思考与启示

(一)“外国友人说中国”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抓手

第一,外国友人的文化传统、思维习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他们口中的中国,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接受与认同,他们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和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文化,降低了文化隔阂产生的“共情偏差”,也有助于减少“文化折扣”。第二,外国友人的身份,可以有效提升对外传播内容的说服力,降低外国受众关于“中国外宣”的刻板印象。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切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产品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实体承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外传播实践证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国受众具有独特吸引力,中华传统民族节日、服饰、美食、历史典故、传统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包括这些年中国在文化“两创”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都可以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切口,事实上,在对外传播中,“以文会友”,可以快速引起海外受众的兴趣,有效提升媒体产品的传播力。

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齐鲁频道

宋斐

2023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