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结构化思维培养路径
张玉娇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玉华小学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大多是依据教材上的内容分课时进行学习的,使得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孤立、零碎,存在极大的离散性,缺乏完整的结构。结构化视角可以有效地突破课程碎片化、知识浅表化、学习被动化的倾向。
结构化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认知过程,自觉建构起整体关联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方法。其特征是以自主建构为中心的整体关联、动态平衡与循环上升。包含四个层面,知识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方法结构化、认知结构化。
结构化学习有以下学习路径:
学理分析,明晰结构化学习的认知空间,感受知识结构,把握方法结构,明晰思想结构;
学情调研,探清结构化学习的认知机制,设计适当学材聚焦难点,创造学习的思维表征点;
学材开发,优化结构化学习的认知资源,引导置身学习情境多元表征处理教材,创造性改造学材;
学程设计,探索结构化学习的认知路径,元素连续、内外关联、应用循环;
学评检测,循环结构化学习的认知实践,发展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数学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理、学情、学材、学程、学评——“五学”融合。
以《小数的意义》为例,从学程设计的角度,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实践探索呢?学程,是学习的流程或过程。结构化学程设计是整体关联的设计,将学习过程中的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各子系统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使学习目标得到有效落实。纵向连贯,集中体现认知过程在知识结构、思维结构、情意结构等方面建构的序列性。横向融合,集中体现认知过程在情境任务、活动体验、评价反思等方面建构的融通性。
一、在知识结构中连续,基于现实情境连续,学习从这里发生。连续指的是把新知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连接续,包括“起点连续”、“元素连续”、“目标连续”。
在《小数的意义》一课教学中,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吗?有了整数、分数,为什么还要有小数?小数小吗?基于现实情境,找准新知起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师生互动,学生介绍生活中遇到的小数,交流小数的产生,结合整数介绍小数不小,而是不整的意义。接着组织活动,合作探究,0.7元表示什么?借助元、角、分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明确0.1和1之间的十进关系,让新知的感知、思维与已有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产生联系,学生感知整体连续,激发认知,从而使学习真实发生。
二、在认知结构中关联,着力自主建构
关联,学习在这里发展。关联指在移步换形中程序学习实现结构中心转换,内容关联、活动关联、方法关联。在课例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铅笔的单价如图表示,猜猜这支铅笔多少元?(0.62)0.01是怎么来的?它还能再细分吗?0.285千克表示什么意思?学生通过画一画、分一分、辩一辩,验证0.01是怎么来的,理解0.62元的含义,体会细分单位的需要。在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意义的基础上,合情推理,通过画图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本质在于计数单位的不断细化和累加。
问题解决关联新知模型结构的建立,运用恰当表征,促进思维可视,实现元素转化,转变认知结构,回应认知情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实际意义关联。
三、在素养结构中循环,专注素养提升
循环,学习在这里迁移。循环让学生告别“脆弱浅层知识”,真正经历融会贯通的深度学习,练习循环、整理循环、问题循环。试着比较0.7,0.62,0.285这三个小数,看看有什么发现?理解小数是什么,小数是如何产生的,提炼小数的本质。通过辨析游泳成绩为什么用两位小数,体会小数的价值,即能更精确表示数。课件演示把正方体看作1,依次出示0.1、0.01、0.001,体会计数单位从大到小的细分,建立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联系。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样学习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我有哪些收获?小数的相关知识还有哪些?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实现让小数的意义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思想结构的迁移应用、循环上升。这一过程融合纵横应用,深化模型延展,回归生活经验,联结新生问题,调控认知情绪,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师结构化地“教”,学生结构化地“学”,能够达到一课通,百课通,课课不同,课课融通的效果。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路径,开展单元整体在大问题引领下的结构化教学,多层级展现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多样的学习可能性,把主动发展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把创造和改变的机会交给学生,着力提升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课堂质量。用整体、关联、层级、动态的思维方式思考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理解准备,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地真正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