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方法论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学理阐释与范式创新
王世翔 侯立明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44
一、学理阐释:“两个结合”方法论与高校国防教育的本质关
(一)“两个结合”的本质规定性及其教育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质上是理论主体性与实践主体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正确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一论述揭示了“两个结合”的双重维度:实践维度要求理论必须扎根中国现实,解决具体问题;文化维度要求理论必须激活传统基因,实现创造性转化。
从哲学根源看,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其生命力在于与具体实践的动态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道德伦理规范与生存发展理念,构成了中国实际的重要文化维度。因此,“两个结合”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国实践逻辑与传统文化逻辑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实践导向与文化自觉。
在教育领域,这种方法论体现为“理论传授与实践养成相统一”“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统一”的教育哲学,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了破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钥匙。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两个结合”内在逻辑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国防理论中国化的教育表达马克思主义国防观强调“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形成了“全民国防”“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中国化理论成果。高校国防教育作为理论传播的主阵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国防理论与中国国防实践相结合,必须承担起马克思主义国防理论中国化的教育表达使命。
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防基因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文化沃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从《周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再到近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争精神,这些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国防意识的深层底蕴。“两个结合”要求将传统文化中的国防元素与现代国防教育需求对接,解决当前教育中“文化根脉断裂”的问题。
实践逻辑:新时代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回应 Z 世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对“沉浸式”“互动性”教育需求强烈。国防教育若脱离学生认知特点,单纯依赖课堂讲授或军训形式,难以形成情感共鸣。“两个结合”方法论要求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国防案例分析培养战略思维,实现“入脑”与“入心”的统一。
二、现实困境: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三重脱节”问题
(-) 理论供给与实践需求的脱节:从“概念化
1. 课程体系碎片化:理论阐释缺乏现实观照
多数高校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公共课为主,内容设计普遍存在“拼盘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国防历史 + 军事技术+ 国际形势”的简单堆砌,缺乏对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深度阐释。
2. 实践环节空心化:知行合一机制缺失
实践教学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军训作为主要实践环节,往往沦为“队列训练 + 内务整理”,军事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两张皮”,未能形成有机衔接。
此外,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国内大多普通高校未与当地军分区、红色纪念馆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二)文化传承与时代语境的脱节:从“失语”到“缺位”
1. 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历史叙事停留在表层
现有教材对“岳飞抗金”“虎门销烟”等历史案例的解读停留在事实陈述层面。这种“失语”状态导致传统文化中的国防基因无法与现代学生的价值追求形成共振,学生仅将其视为“历史故事”,而非可传承的精神财富。
2. 红色文化教育浅表化:时代价值转化不足
部分高校将红色教育简化为“参观烈士陵园 + 观看革命影片”,未将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红色基因与新时代国防使命结合,导致学生产生“历史很远、国防很空”的疏离感。
(三)教育目标与学生发展的脱节:从“工具化”到“功利化”
1. 目标定位偏差:育人功能窄化
部分高校将国防教育等同于“征兵动员”,忽视其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的育人功能。教育过程中重“国防知识”轻“国防素养”,重“国家责任”轻“个人发展”,未能回答“国防教育对我有什么用”的学生关切。
这种“工具化”定位导致学生对国防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认为其与自身发展无关,仅将其视为一门“必修课”或“军训任务”,而非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 效果评估失真:隐性素养被忽视
当前高校普遍以“课堂考勤 + 考试成绩”作为国防教育的主要评价标准,忽视学生国防情感认同、责任意识、意志品质等隐性素养的培养。
三、范式创新:基于“两个结合”的“三维融合”实践路径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问题导向”的课程体系
1. 打造“三位一体”课程模块
基础理论模块:以《习近平强军思想概论》为核心,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国防理论中国化成果,嵌入《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解读,分析中国国防政策的防御性本质与和平发展理念;增设“国防政策与国家利益”专题,结合南海维权、台海局势等案例,讲解国防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采用“理论框架 + 案例矩阵”教学法,每个理论点匹配 3-5 个中国实践案例,让学生理解理论的实践根基,解决“是什么”的看待问题
现实问题模块:回应时代关切与热点议题,设置“俄乌冲突与现代战争”专题,对比分析信息化战争中舆论战、网络战的特点,结合中国网络安全法解读国家防御策略;开设“芯片战与科技国防”课程,讲解光刻机技术封锁对国防工业的影响,引入“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学生投身科技报国。运用案例教学法,采用“辩论式 + 项目制”教学,组织学生就“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伦理边界”“新能源安全与国防布局”等议题展开辩论,分组完成《中国科技国防发展建议书》,培养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解决“为什么”的理解问题。
实践应用模块:强化知行合一能力培养,开发“军事技能虚拟仿真”课程,利用 VR 技术模拟轻武器射击、野外生存、应急救援等场景,设置不同难度等级任务,学生需组队完成作战计划制定与协同执行;开设“国防政策模拟决策”实训,模拟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学生代表不同国家就地区冲突、军备控制等议题提出解决方案。组织学生以军事角度参与“中国大学生国际创新大赛”,鼓励申报“军事科技创意发明”等项目,将课程成果转化为实践产出。解决“怎么做”的行动问题。
2. 建立“校- 军- 企”协同育人机制
与当地军分区合作开设“军官讲堂”,邀请现役官兵、军事专家讲授真实国防实践,共建“国防教育导师库”,每学期安排导师参与学生国防社团活动,指导军事技能训练与国防课题研究。
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非涉密生产车间、参与“军民两用技术”创新项目;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国防教育进社区”活动,学生负责策划国防科普展览、撰写国防政策解读文章、组织青少年国防体验活动。通过社会服务,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国防理论的理解,同时提升沟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二)传统与现代结合:激活“文化基因”的教育载体
1. 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经典文本现代解读:在《军事理论》课中增设“《孙子兵法》与现代国防战略”专题,对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现代情报战理论,分析“兵贵胜,不贵久”对信息化战争速胜论的启示;采用“古今对照 + 角色扮演”教学法,学生分组扮演古代谋士与现代外交官,模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国防决策。
历史典故情境重构:利用VR 技术重现“郑成功收复台湾”“甲午海战”“南京保卫战”等历史场景,学生通过佩戴 VR 设备,置身于虚拟战场,担任指挥官或士兵角色,根据历史背景做出决策,系统实时反馈决策结果并解析历史真实结局。
传统节日国防赋能:在清明节开展“英烈家书诵读”活动,选取左权、赵一曼等革命烈士的家书,学生配乐朗诵并撰写读后感,通过校园广播、公众号推送,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情怀连接;国庆节组织“国防成就展”,分“古代国防智慧”“近代抗争历程”“新时代强军成就”三个展区,展示文物复制品、模型、视频资料,学生担任讲解员,在准备过程中深入理解国防历史脉络。利用端午节、七七事变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研讨”“抗战历史知识竞赛”,将传统节日转化为国防情感培育的时间坐标。
2. 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化表达
开发“红色基因”微课程:制作《长津湖战役中的青年士兵》《两弹一星元勋的选择》等短视频,通过抖音、B 站等平台传播,用“Z 世代”语言讲述“冰天雪地中的钢铁意志”“隐姓埋名的科技报国”;
创建“红色剧本杀”实践课:设计《黎明前的抉择》等沉浸式剧本,让学生扮演革命时期的地下工作者、支前群众,在剧情推演中理解“国防是全民的国防”;
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库”:整合校史中的国防元素、地方红色资源,构建可交互的线上红色国防教育空间。
(三)目标与需求结合:营造“双向赋能”的教育生态
1. 从“国家需要”到“个人发展”的价值链接
国防素养与核心能力融合:将国防教育中的“团队协作”、“抗压能力”、“战略思维”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接。
个体成长与国家责任统一:开设“国防与人生”主题讲座,邀请退役军人企业家讲述“军营经历如何塑造创业精神”,分享军队中培养的纪律性、执行力对创业的帮助;组织“国防榜样分享会”,邀请军校中优秀学员、大学生士兵标兵与普通高校学生交流,讲述“在国防领域实现个人价值”的路径。
2. 从“单向灌输”到“参与式建构”的模式转型
建立“学生模拟国防议事会”:让学生参与校园国防教育活动策划、国防课程内容优化,增强教育主体意识;
开发“国防教育自媒体矩阵”:支持学生运营“军事科技前沿”“国防政策漫谈”等公众号短视频账号,鼓励用“手绘国防漫画”、“国防知识脱口秀”、“军迷 Vlog ”等形式进行自我教育。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将国防教育效果分解为知识掌握、情感认同、实践参与,建立“过程性 + 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机制。
四、实践保障:构建“制度- 资源- 师资”支撑体系
(一)制度保障:完善国防教育顶层设计
将国防教育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指标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国防教育学分要求;
建立省、校两级国防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将“两个结合”落实情况作为评估核心指标,定期开展课程质量、实践基地、师资队伍专项检查。
(二)资源保障:强化多元主体协同
建设国家级资源共享平台“全国高校国防教育资源库”,整合优质课程视频、虚拟仿真资源、红色文化数字藏品等,实现共建共享;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设立“国防教育创新基金”,支持企业、基金会与高校合作开发国防教育APP、军事素养拓展基地等项目。
(三)师资保障: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立“专兼结合”师资结构: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武装部设立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岗位,要求教师具备军事理论背景或部队服役经历;同时从军队院校、军事科研机构聘请兼职教授,定期开展“双师同堂”教学;
实施“国防教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每年组织全国高校国防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重点培训“两个结合”方法论应用、数字教育技术等内容,推动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价值共创者”转型。
五、结语
“两个结合”方法论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了破解“理论悬浮”“文化断层”“需求错位”的钥匙。在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国防理论的“魂”,深植中国国防实践的“根”,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回应当代大学生的“需”。通过将“两个结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能提升国防教育的实效性,更能让国防教育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钙片”,培养出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未来,随着“两个结合”方法论的深入应用,高校国防教育必将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不断开辟新境界,书写立德树人的新篇章。
六、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 10- 26(01).
[2] 习近平 .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N]. 人民日报,2022- 01- 12(01).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 人民日报,2013- 11- 161).
[5] 习近平 .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 人民日报,2023-6- 3(01).
[6]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23(17)
[7]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N]. 人民日报,2024- 09- 11(1).
[8] 习近平对全军军事理论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N]. 人民日报,2024- 10- 16(1).
[9] 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求是,2022,(15):14.
作者简介:1. 王世翔(1991.04- )男,中共党员,大石桥人,辅导员、军事理论教研室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国防教育、国家安全学;
2.侯立明,(1983.11- )男,中共党员,吉林公主岭人,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防教育
教学改革项目《军魂育人途径研究》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