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谢文桓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礼士中学

摘要:德育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地理学科蕴含丰富德育资源,为德育渗透提供广阔空间。本文深入剖析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德育的意义,从深挖教材、结合时事、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教师榜样作用等方面,探究有效的实践路径,旨在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的同时,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与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渗透;实践路径;爱国主义;环保意识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既传授自然、人文地理知识,又承载德育工作职能,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全球视野等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德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教材中对我国美丽山河、丰富资源、多彩文化等的介绍,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美好,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优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介绍有关生态平衡、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等知识,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环保观念,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积极投身到环保活动中去。

(三)促进学生全球视野和国际理解的形成

地理知识是指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情况等,教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地区的情况,让学生懂得世界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让学生学习尊重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1]。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德育渗透在自然地理知识中,在讲解地形地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山势之雄浑,江河之奔腾,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的精神。同时,讲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进而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精神。如在讲解地震知识时,介绍地震发生时人们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事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在人口分布、民族文化、地域差异等方面的文化包容意识,在人文地理知识中渗透德育教育。如介绍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在教育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反对民族歧视、促进民族团结的同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讲解城市发展时,探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规划合理性、资源利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2]。

(二)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学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问题的影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等内容,来学习地理课堂中的环境问题。如环境问题中的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火灾、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时事热点,组织学生讨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影响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激发学生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比如在学习气候知识时,联系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生活,为缓解气候变暖贡献力量。

国际合作与交流关注国际地理合作项目如“一带一路”中地理合作的区域和经济合作的内容。通过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国际合作在促进区域发展、资源共享、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开放思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

(三)开展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

野外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考察,观察当地的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河流特征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不随意破坏植被、不乱丢垃圾,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野外考察河流时,让学生观察河流的水质、水流速度等,同时给学生介绍河流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河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加河流保护宣传活动。

地理主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就某个地理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家乡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调查与解决方案”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走入社会、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家乡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学生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相关部门,了解家乡水资源现状和问题,提出关于家乡水资源保护的建议,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意识。

(四)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德育教学

图文展示,利用网络将美丽的自然风光、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环境破坏的现状等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源进行集中展示,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在地理知识中更深刻地感受德育的元素。如讲解热带雨林时,播放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在热带雨林中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保护热带雨林的意识;播放了破坏热带雨林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破坏热带雨林的危害,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地理纪录片和电影中,挑选出优秀作品如《地球脉动》《家园》等,组织学生观看,可以利用纪录片和电影中生动的画面、深刻的内涵,使学生从影片中看到地球的壮美景观、看到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看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视野,观看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影片中的地理知识和德育信息,进而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五)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强化德育效果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做示范,以自身榜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教师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知识的欲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讲解地理知识时,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对学生的提问认真回答,让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的道德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守信践诺,关爱学生。比如,教师要带领学生到野外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以身作则,遵守活动规则,爱护环境,关爱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3]。

四、结论

德育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元素、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及发挥教师榜样作用等多种实践路径,使德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环保意识、全球视野等优秀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宝芳.《地理教育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 王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J].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0 (12).

[3] 钟启泉.《德育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