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次卓嘎
左贡县水利技术服务队,左贡县,854499
引言
西藏拥有独特且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受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影响,局部区域存在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生态问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改善西藏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而可持续发展则需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随着国家对西藏生态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如何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同时将生态保护与当地发展需求相结合,成为西藏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因此,深入研究二者的结合路径,对筑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西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核心原则
(一)尊重自然规律原则
西藏生态修复需以尊重高原生态系统自然规律为首要原则,避免过度干预破坏生态平衡。需结合西藏高原气候寒冷、降水分布不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弱的特点,优先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的修复方式,如对轻度退化的草地实施围栏封育,依靠自然力量促进植被恢复;在选择修复物种时,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导致生态入侵,确保修复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适配,提升修复效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二)分区分类修复原则
西藏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差异显著,需根据地域特点实施分区分类修复,提高修复针对性。针对藏北高原草原区,重点开展草地退化治理与水土流失防控,通过合理载畜量控制、补播改良等措施恢复草地植被;针对藏东南森林区,聚焦森林植被保护与水土保持,加强天然林抚育与次生林改造,提升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针对河谷农业区,重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壤的破坏,通过分区分类修复,实现不同区域生态问题的精准解决。
(三)统筹生态安全原则
生态修复需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统筹结合,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基础。在修复过程中,优先保障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修复工作,通过水土保持措施提升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在雅鲁藏布江、怒江等江河源头区,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泥沙入河,保护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将生态修复与防灾减灾相结合,针对西藏易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域,通过植被固坡、修建排水设施等措施,提升生态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实现生态修复与生态安全的协同推进。
二、西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路径
(一)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植被恢复是水土保持的核心手段,需结合西藏生态特点选择适宜技术。对退化草地,采用围栏封育与补播技术,通过设置围栏限制放牧干扰,同时根据草地类型补播本土优良牧草种子,提升草地覆盖度;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采用等高线带状种植与鱼鳞坑整地技术,在坡地沿等高线种植灌木与草本植物,或挖掘鱼鳞坑蓄积雨水、种植苗木,减少地表径流,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对河谷及城镇周边区域,开展人工造林与植被绿化,选用耐旱、耐寒的本土树种,构建乔灌草结合的植被群落,提升区域水土保持能力与生态景观效果。
(二)土壤侵蚀防控技术
针对西藏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问题,需采用针对性防控技术。对风力侵蚀区域,采用沙障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技术,设置草方格沙障、砾石沙障阻挡风沙流动,同时在沙障内种植沙生植物,实现长期固沙效果;对水力侵蚀区域,构建 “坡面 - 沟道” 综合防控体系,坡面布设截水沟、排水沟减少雨水冲刷,沟道修建谷坊、淤地坝拦截泥沙,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对冻融侵蚀区域,重点保护地表植被,避免人为破坏导致冻融加剧,同时采用石块铺设等措施增强地表稳定性,减少冻融作用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三)生态水利配套技术
生态水利技术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支撑,需结合西藏水资源特点合理应用。在农业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同时,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与水土流失;在牧区建设小型水利设施,如蓄水池、引水渠等,解决牲畜饮水问题,减少因过度放牧寻找水源导致的草地退化;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修建生态型排水与蓄水设施,如生态边沟、雨水集蓄池等,既保障排水通畅,又能蓄积雨水用于植被灌溉,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水土保持的协同推进。
三、西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策略
(一)生态产业融合策略
将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依托修复后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如在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的区域打造生态观光区、徒步路线,严格控制旅游规模,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广生态农牧业,如发展有机青稞种植、高原特色畜牧业,通过绿色生产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采用生态友好的种植养殖模式,避免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培育生态产品加工产业,对特色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收益,带动当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形成 “修复促产业、产业反哺修复” 的良性循环。
(二)政策与制度保障策略
完善的政策制度是二者协同推进的重要支撑。制定西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明确修复目标、重点区域与实施路径,并将其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布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参与生态修复的地区与群众给予经济补偿,如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生态护林员制度等,保障群众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通过遥感监测、地面调查等方式,实时跟踪生态修复效果与可持续发展状况,为政策调整与措施优化提供依据,确保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方向一致。
(三)公众参与与能力建设策略
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需加强宣传教育与能力建设。通过科普宣传、培训讲座等方式,向当地群众普及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知识,提升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技术培训,向群众传授生态农牧业技术、生态旅游服务技能等,提升群众参与生态产业发展的能力;鼓励社会组织与科研机构参与,引入外部技术与资金支持,协助当地开展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同时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才,为长期推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束语
西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遵循自然规律,采用科学技术路径,同时通过生态产业融合、政策保障与公众参与实现协同推进。二者的协同不仅能改善西藏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在实践中,需结合西藏地域特点持续优化策略,平衡生态保护与发展需求,推动西藏实现生态优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晓静 , 吴斌 . 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 : 生态建设到生态修复的转向 [J]. 水土保持研究 , 2016, (01): 168-169+172.
[2] 李志刚 . 生态自我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A] 水土保持依法行政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2016: 2.
[3] 于兴军 , 罗贻芬 . 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个合理构架[A] 中美水土保持研讨会论文集[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R.China)、美利坚合众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202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