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能训练”到“素养生长”: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作品创作的辅导转型研究
周唯一
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有光实验小学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作品创作辅导往往侧重于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作品呈现出模式化、同质化的特点,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作品创作的辅导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美术作品创作辅导从“技能训练”向“素养生长”转型的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美术作品创作辅导多侧重于“技能训练”。传统的技能训练模式,教师往往聚焦于绘画技巧、色彩运用、构图方法等方面的传授。例如,在绘画课上,教师会详细地讲解如何勾勒线条、调配色彩,学生则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练习,以掌握特定的绘画技能。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美术的基本技巧,创作出形式上较为规范的作品。然而,这种过度注重技能的辅导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
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技能训练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反复的模仿练习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创作模式,缺乏对艺术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他们往往只知道按照所学的技巧去创作,而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就像在画人物时,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所教的比例和画法去描绘,而无法赋予人物生动的情感和个性。此外,技能训练也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每个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和喜好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喜欢抽象艺术,有的学生则钟情于写实风格,但技能训练通常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标准,无法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小学美术作品创作辅导从“技能训练”向“素养生长”转型的措施
1 美术作品分层设计策略
分层设计策略是实现美术教育转型的关键路径。首先,基于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学是分层设计的核心。教师应通过前测了解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将学生分为基础层、发展层和拓展层三个层次。对于基础层学生,重点培养其基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自信心;对于发展层学生,着重提升其艺术创造力和表现技巧;对于拓展层学生,则鼓励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探索和个性表达。
主题式创作活动设计是分层策略的重要体现。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主题创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的创作方向。例如,在 " 家乡美景 " 主题创作中,可以设置 " 临摹家乡建筑 "(基础层)、"创作家乡风景画"(发展层)和" 用综合材料表现家乡文化"(拓展层)三个层次的任务。这种设计既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创作,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跨学科融合的素养培养是分层设计的延伸。美术教育不应孤立进行,而应与语文、音乐、科学等学科有机结合。例如,在学习了古诗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进行绘画创作(基础层)、设计诗画结合的创意作品(发展层)或创作反映诗歌意境的多媒体艺术(拓展层)。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丰富了美术创作的内容,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2 软硬结合、侧重素养的评价体系创新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转型成功的重要环节。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制定是首要任务。评价标准应包含 " 硬指标 "(如造型能力、色彩运用等技能指标)和 " 软指标 "(如创意表现、情感表达等素养指标)两个方面。具体可以设计包括技法运用( 30% )、创意表现( 30% )、文化理解( 20% )和学习态度( 20% )在内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加全面和科学。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是评价体系创新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最终的作品成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可以通过建立 " 艺术成长档案袋 ",收集学生的草图、创作笔记、修改过程等资料,全面记录学生的进步。同时,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培养其自我反思和艺术鉴赏能力。
数字技术赋能评价创新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利用数字平台和工具,可以更便捷地记录和展示学生的创作过程。例如,通过平板电脑记录学生的绘画过程,分析其创作思路;使用 AR 技术展示学生的立体作品,增强评价的直观性;建立在线作品展示平台,实现更广泛的交流和评价。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评价手段,也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科学性。
3 优化课程设计,融合多元内容
传统的技能训练课程往往围绕特定的绘画技巧或单一的绘画题材展开,如素描基础训练、水彩画技巧等。这种课程设置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技能,但容易使学生陷入机械模仿,缺乏对美术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为了实现向“素养生长”的转型,小学美术课程应设计丰富多元的主题。例如,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在创作中融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像在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创作以春节习俗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学生可以描绘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场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绘画技能,还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综合素养。在语文课程中,有许多优美的古诗词和文学作品,美术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开展创作活动。比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后,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意境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将文学的抽象美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美。
4 转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在实施转型过程中,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首要问题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许多小学美术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技能教学模式,对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掌握不够。为此,需要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理解素养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制约转型的重要因素。素养导向的美术教学需要更多的创作材料、参考资料和技术支持。学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美术教室和资源库,同时鼓励教师开发本土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如利用自然材料、废旧物品等进行艺术创作。家长的认知偏差也不容忽视。部分家长仍以 " 画得像不像 " 作为评价标准,给转型带来阻力。学校应通过家长会、作品展览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素养导向美术教育的理念,展示学生在创造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成长,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结论
小学美术教育从 " 技能训练 " 向 " 素养生长 " 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实施分层设计策略和创新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这一转型需要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实践的创新。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绘画技法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 技能导向" 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华 . 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教学改革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15):120- 121.
[2] 陈晓红 . 美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2):78- 82.
[3] 刘芳 . 跨学科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创新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2):156-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