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本土人才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祝邦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作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三农”工作政策的一线组织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随着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的日渐成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离不开人才发展,乡村本土人才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农村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组织力和影响力,推动乡村本土人才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协同发展对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难题至关重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本土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深刻指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执政根基与核心力量,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组织动员农民群众、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坚强战斗堡垒。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推进必须依赖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与组织保障,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组织保证。而在此历史进程中,以本地乡贤、返乡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代表的乡村本土人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着独特且关键的作用。乡村本土人才深深植根于农村沃土,熟稔乡情民意,其不仅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更怀有深厚的乡土情结与强烈的责任担当,在乡村社会中能够有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基于此,大力推动乡村本土人才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协同并进,促进二者形成优势互补、同向发力的强大合力,有力破解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组织力不强、引领力不足等现实困境,更能有效激发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
一、乡村本土人才的内涵及价值探讨
(一)乡村本土人才的内涵
本土人才的核心要义在于“本土”二字。所谓乡村本土人才是指那些长期扎根、成长于特定乡村地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家乡有着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认同,并且在实践技能和社会声望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能够为乡村治理优化、产业发展以及乡风文明建设等多元维度,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的关键群体。本土人才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发挥独特且重要作用的宝贵人才资源。本文语境下所重点剖析的乡村本土人才,涵盖本地乡贤、返乡大学生以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三类主体。
在乡村本土人才的构成中,本地乡贤无疑是一支极具代表性的力量,其主体通常是在农村地区享有崇高威望、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熟悉本地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凭借长期积累的社会声誉与深厚的群众信任,不仅对乡村传统事务有着深刻洞察,更天然具备较强的组织动员与协调能力。返乡大学生则代表了一股受过高等教育、充满活力的优质返乡回流人才,其所掌握的前瞻性认知理念以及系统化的先进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乡村发展注入了亟需的新鲜血液与创新动能。农村致富带头人是指那些扎根乡土、率先通过自身艰苦奋斗与锐意创业实现富裕,并积极引领周边村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先进个体。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经济状况的显著改善,更在于其能够通过示范效应、产业联动以及宝贵经验分享等多元途径,为推动农村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乡村本土人才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价值
1.社会资源整合效能
乡村本土人才往往拥有广布的人脉体系与社会资源,是有效动员整合地方各类要素以支持乡村发展的重要枢纽。譬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进行组织动员之时,可与本地乡贤紧密协作,借重其号召力协同推进建设事业;返乡大学生则可依托所掌握的先进农业技术与管理理念,助推当地农户及农业合作社优化生产环节,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的双重提升;农村致富带头人则以其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为依托,引领更多乡民迈向共同富裕,促进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
2.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维护
乡村地区因人口结构、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易于滋生各类矛盾隐患。乡村本土人才深知农村群众的所思所想,了解村民的意愿和期待,凭借在村民中享有的较高信誉及威望,其存在本身即有助于矛盾的缓冲与化解,对促进农村社区和谐稳定具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3.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
乡村振兴乃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振兴,乡土文化的赓续与创新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之核心环节。乡村本土人才因其植根乡土,熟悉风俗民情,深沉的乡土情怀与文化认同感驱动其更为自觉主动地投身于文化传承保护事业。本土乡贤深谙地方历史脉络与文化精髓,能够更为精准地传承弘扬本土特色文化,返乡大学生则能将外部习得的现代文化保护理念与技术手段引入乡村实践,为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注入新活力。
二、乡村本土人才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在联系
乡村本土人才与农村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首先彰显于其共同的价值追求:二者均以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己任。乡村本土人才凭借其对乡土环境与在地文化的深刻洞察、丰厚的社会资本积累及扎实的实践经验,在谋划并推行契合地方实际的发展策略时,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乡村的执政根基,拥有强大的政治引领力与组织动员力。其坚强领导是确保中央及地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地、各项发展举措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并为乡村发展提供关键的制度框架与组织支撑。
再者,乡村本土人才与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显著的互补关系。本土人才凭借其特定领域的专业学识与丰富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填补基层党组织在某些专业技能或具体执行层面可能存在的短板;其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教育促进等方面的专长与创新思维,可为基层党组织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与实践助力。相应地,基层党组织则能发挥其政治优势与组织网络,为本土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的政策倾斜与资源对接,协助其有效应对并克服在实践中可能遭遇的各类困难与挑战。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然在实践运行中依然面临若干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与现实挑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体系中核心功能的有效发挥与引领作用的充分彰显。
其一,组织体系和动员能力尚显薄弱。组织动员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群众领导引领的体现,部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有待提升,难以完全适应日益复杂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与新要求。突出表现在部分地区党组织领导班子配备不够健全,核心骨干力量,特别是具备高素质、强能力的带头人相对匮乏,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科学决策与高效执行层面时常显得力有不逮,难以有力引领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其二,制度建设与机制运行存在短板。基层党组织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制约了其服务群众效能与政策执行穿透力的进一步增强。在制度层面,部分组织尚未形成一套完备、规范的工作流程与管理体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与透明度有待加强。诸如某些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上热下冷”、层层递减的现象,加之有效的监督约束与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运行不力,使得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其三,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结构有待优化。部分地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与履职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党员干部能力不足,难以完全胜任新时代背景下日益繁重且专业化的乡村治理任务。一些党员干部在现代农业知识、市场经济规律、依法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面对诸多新挑战时往往显得思路不清、办法不多,难以提出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更有甚者,少数党员宗旨意识淡薄,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与奉献精神不足,这不仅影响了个体作用的发挥,更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党组织的公信力与群众根基。
三、乡村本土人才与基层党组织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
1.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制定引才政策,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回乡。需着力完善精准引才政策体系,大力吸引并鼓励乡村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乡村全面振兴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此必须将制定并优化引才政策作为关键抓手,政策支持应聚焦核心关切,通过强化经济扶持、完善住房供给、设立专项创业基金等多元举措,切实解除返乡人才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政府与基层党组织应主动作为科学规划并构建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与长远发展蓝图,使乡村本土人才真切感知职业前景与成长空间。
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乡村本土人才治理能力。乡村本土人才具有广泛的能动性,要系统化培育赋能,全面提升本土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构建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需紧密围绕现代农业技术应用、高效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解读、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等核心领域,精准对接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培训方式应注重灵活性与实效性的统一,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贯通的多元模式,灵活运用专题研修、现场教学、案例剖析、交流研讨等多样化载体,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成果转化效能。
制定合理的乡村本土人才激励与保障措施。务必精心设计并实施多层次、立体化的激励体系,实现物质激励、精神感召与事业平台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层面,可通过优化薪酬待遇结构、设立与贡献挂钩的专项绩效奖励、探索要素参与分配等方式,切实提高本土人才的经济获得感与工作积极性。在精神层面,要善于发现、选树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适时授予荣誉称号或表彰,不断增强其职业荣誉感、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制度保障层面,要持续完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公平公正的晋升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事业舞台,让本土人才既有明确的发展预期与上升空间,又能安心服务乡村,形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生动局面。
2.优化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制度
完善组织设置,优化党组织架构。要着力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运行机制。此乃保障决策质量与组织公信力的核心环节。基层党组织应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通过定期召开支部大会、支委会等组织生活形式,广泛听取并吸纳党员及群众的意见建议,对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进行充分酝酿、集体研究与科学论证,从而确保各项决策既体现党的意志,又符合本地实际与群众意愿。
建立规范的服务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应着力构建规范高效的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供给能力与精准化水平。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立足群众普遍关切与急难愁盼问题,制定详尽的服务清单与行为规范,明确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标准,致力于为广大村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常态化服务。同时在助力人才成长方面,可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技能培训、课业辅导、兴趣拓展,有效提升乡村人才素质。
3.构建本土人才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协同发展机制
构建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本土人才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同联动机制,是提升乡村治理整体效能、汇聚发展合力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将建立健全二者之间紧密协调、高效合作的长效机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推进。
一是要着力构建常态化沟通协调平台。着力构建并持续优化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本土人才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协调平台置于机制建设的优先位置。可以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工作交流、开展专题研讨等多元有效载体确保基层党组织与本土人才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互通、经验的充分共享、问题的协同解决。
二是需积极探索并推广项目化协作模式。此举意在推动基层党组织与本土人才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实现深度融合与同向发力。如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等具体项目中,应科学设定合作目标,清晰界定双方的职责权限与任务分工,从而保障合作项目能够高效顺畅推进并最终达成预期目标。在此协同框架下,本土人才可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优势与丰富实践经验,为项目实施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与创新思路;而基层党组织则应有效履行其政治引领、组织协调与资源整合的核心职能,为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石金群.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目标、基础与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4,(11):60-74.
韩利红.新内生发展理论与乡村人才内外联动发展模式[J].河北学刊,2023,43(06):187-193.
韩利红.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与本土人才生成的逻辑关系[J].理论视野,2023,(03):69-74.
王维国,马翌祯,权小虎.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20-26.
刘渊.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内蕴、困境与路向[J].探索,2023,(01):102-112.
田阡,陈雪.乡村振兴中的本土人才生成及其治理效应[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5):5-12.
作者简介:
祝邦政,男,1998年11月生,汉族,山东郓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 邮编: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