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实验演示在初中物理概念建立过程中的促进作用研究

作者

熊彦军

靖边县第十一中学 718500

引言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概念多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对初中学生的认知构成挑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力、压强、电流等核心概念,一直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实验演示因其直观、生动、易于引发思考的特点,逐渐成为突破认知障碍的有效方式。通过视觉与操作的融合,学生不仅“看得见”,更能“想得懂”,这为物理概念的有效建立提供了新的教学契机和实践路径。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认知难点与理解障碍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过程中常常遇到认知障碍。许多物理概念,如力的相互作用、压强的变化、电流的连续性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物理知识结构。再加上部分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意识,对于现象的因果联系缺乏深入理解,导致他们在概念建立过程中出现片面化、模糊化甚至错误迁移的问题。

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讲授法过于依赖语言与板书,缺乏足够的直观材料支持,导致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停留在符号和定义的机械记忆上。教师讲授时若没有借助可视化或操作性手段,学生难以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形成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概念时,若仅通过定义和公式解释,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与大小的变化规律。这种脱离实际现象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的被动接受,降低学习积极性和概念内化深度。

此外,教学评估方式过于侧重对结论和公式的记忆性考查,忽视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和逻辑推演,使学生更倾向于依赖解题技巧而非理解概念本质。这种教学偏差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主动性与准确性,也削弱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有地位。因此,探索如何有效借助实验演示来突破学生的理解障碍,已成为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用,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迁移应用于生活经验中,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教师在演示过程中适当穿插生活化例子,如利用吹气球解释压强、用磁铁吸铁钉说明磁场作用等,能够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到物理规律的普遍性,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与内化。由此可见,实验演示不仅是教学的工具,更是促进物理概念深度建构和迁移应用的重要机制。

三、优化实验演示设计以提升初中物理概念建构质量的教学建议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演示要真正发挥促进概念建构的作用,其设计必须科学合理、贴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设计时,应注重实验内容与所讲授物理概念的高度关联性,通过突出变量控制、现象对比和结果可视化,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中建立因果关系。例如,在讲解“压强”概念时,通过气球压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同一压力作用在不同面积下的效果差异,有助于学生从直观现象中理解压强的本质。这种“现象—解释—概念”的教学链条,是物理概念内化的有效路径。

实验演示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认知加工的过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展示结果,更要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使其对实验原理进行预测、解释与验证。例如在“电流与电压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边操作变阻器边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为何变化”,引发学生对欧姆定律本质的主动探究。这种主动参与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概念的逻辑理解,提升其知识迁移能力,并有效避免“看热闹不懂原理”的浅层学习现象。

此外,为增强实验演示的教学有效性,应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可视化强化。利用动态演示软件、投影放大装置或 AR 辅助技术,可以使难以捕捉的物理现象变得清晰直观。例如使用慢动作视频演示弹簧振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和受力变化。这类技术融合不仅扩展了实验手段的表达维度,也能提升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知深度,从而实现初中物理概念建构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实验演示在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促进机制分析 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演示通过提供直观可视的物理现象,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感官认知系统,为物理概念的建构提供具体参照。许多抽象的力学、电学、热学概念,若仅依赖语言或图示讲解,往往难以引发学生的真实理解。而当教师利用实验演示将“看不见”的物理过程具象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现象的变化、比较变量的影响,逐步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知框架。例如,在学习浮力概念时,通过演示水中物体上浮与下沉的实验,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从经验性认知向概念性理解的过渡。

实验演示还通过情境创设和动态反馈机制,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当实验演示设置合理变量,展现因果关系的变化过程,学生在观察和质疑中开始尝试建立联系,形成科学的推理链条。例如,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教学中,通过滑块在不同材质表面滑动距离的演示,学生能够从现象中发现变化规律,并尝试归纳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条件。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概念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与科学归纳能力,提升了物理思维的系统性与严谨性。

更重要的是,实验演示还起到了连接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

实验演示在初中物理概念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引导和技术辅助,实验演示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知与理解。有效的实验演示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引导其主动参与认知过程,提升概念内化与迁移能力。未来教学应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交互式的实验呈现方式,全面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建立科学、系统的物理认知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 .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概念建构的策略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 2021, 37(12): 112-115.

[2] 陈晓燕 . 实验演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0, 12(8): 56-59.

[3] 张丽华 . 信息技术辅助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J]. 物理教师 , 2019, 40(10): 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