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符号学视角下中韩颜色词“黑”的对比分析

作者

杨满三

天津外国语大学 300204

1. 前言

人类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 - 颜色词。颜色词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词汇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词语不仅承载直接的感知意义,还具有丰富的附加意义。不同民族、不同社会背景下,对于颜色词的使用是有差异的,颜色词的使用在语言表达和交流中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以中韩两国颜色词“黑”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视角下出发,挖掘这两个词在不同语言文化体系中的意义结构,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一研究,旨在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精准运用颜色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符号学与颜色词

符号学是什么?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及其运作规律的科学,作为跨学科的重要领域,符号学探讨符号如何承载意义、如何在交流中发挥作用以及符号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符号学的奠基人索绪尔和皮尔斯都曾试过对符号学下定义,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索绪尔认为符号是个两面的心理实体,即能指和所指,后叶姆斯列夫对其做出观点解释,即符号包括表达方面 , 内容方面,意义方面;皮尔斯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概念,即每个符号始终处于媒介,对象,解释三位一体的三角关系之中。他们虽然没有建立符号学体系,但是有着巨大的影响意义。后续学者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并不断地完善。其中巴特学者继承了索绪尔德思想并提出了第二系统的概念,第二系统的能指是由第一系统的符号(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构成的,文化符号不仅仅是第一系统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而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符号系统。这一理论为文化符号的多层解读提供了有力工具。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科学,先行学者对符号学的研究打破了传统,为我们展开了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文以索绪尔,巴特的符号思想为基础,将符号学应用于颜色词的研究,帮助我们深入探讨中韩颜色词黑的意义。本文将颜色词划分为两个层级符号来研究,即第一层级符号的能指(语音、字形)和所指(基本意义),第二层级符号的能指(第一层级符号整体)和所指(附加意义)。

2.1 第一层级符号

第一层级符号是最基本的层级,是人类创造符号的自然结果,它显现着人类对这个世界最初始的感知,也是我们理解、运用符号最基础的表达。在这一层级,符号直接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事物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没有过多的文化隐喻转义,具有高度的基础性与普遍性。本文将第一层级符号的能指理解为这一符号的语音和字形,所指理解为这一符号的基本意义。中国颜色词“黑”发音与字形为第一层级符号的能指;依据《汉典》,“黑”被解释为“像墨和煤那样的颜色”,“像墨和煤那样的颜色”便为第一层级符号的所指。韩国颜色词“黑”发音与字形为第一层级符号的能指;依据《国立国语院大辞典》,“黑”被解释为“像木炭或墨一样的颜色暗沉沉”,这便是第一层级符号的所指。由此对比可看出中韩颜色词黑有着共同点和差异点。视觉上看来能指是不相同的,这是由于中韩两国创造文字时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中国颜色词黑的发音是借用拉丁字母的形式来拼注汉字读音的,字形“黑”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是表意文字,从字形便能看出部分意义,黑字的甲骨文从“大”圈出脸部,像黥刑,在脸上用墨刺字的刑罚,便有了基本意义 - 黑色的意思。韩国颜色词“黑” 是表音文字,发音是依据韩国语的发音体系及发音规则拼读出来的,同时显示了字形的构成,字形是音节文字,从字形看不出他的基本意义。而因韩国语有着松音,紧音,送气音三种辅音对立的现象,意义上虽无大的差别,但有着细微的色彩差异感知。比如,由紧音组成的颜色词的意义会比由松音组成的颜色词表达的意义程度更深,给人一种沉重、浓厚的感觉。这些都是由于中韩两国创制文字时,思维方式不同,对颜色的感知不同所造成的。中韩两国颜色词黑的第一层级符号的能指不同体现了符号的任意性,即符号形式与意义之间并非必然的联系,而是由人们在历史与文化背景中约定形成的。这种任意性反映出中韩两国人民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使得运用的符号形式也就不尽相同。但所指 - 所要表达的概念及体现在具体事物上本质上没有太大的不同,都表现为像墨一样的颜色,与白相对立的颜色,这体现了符号所具有的社会契约性质,符号虽具有任意性,但是符号形式与意义一旦确定起下来,就不会轻易地改变,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创造文字的规律。第一层级符号作为语言符号体系中最根本的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最直接的认知信息,也揭示了文化和历史背景对语言形成的深远影响。

2.2 第二层级符号

人们基于经济性原则,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表达复杂的意义,这与工业生产中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利润如出一辙,因此符号不仅仅是简单的,孤立的元素,它也分层级的。随着层级的增加,意义也会变得复杂。本文将颜色词“黑”分为两个层级,前文已详细介绍了第一层级符号的内涵及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第二层级符号。这里第二层级符号的能指便是第一层级符号的整体,第二层级符号的所指是指新产生的意义,即附加意义。而产生附加意义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里我们运用隐喻和换喻的方法来分析中韩色彩词“黑”的附加意义。隐喻和换喻都是用某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隐喻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类比关系,通过转换指代深层含义;而换喻则基于事物的临近性和代指关系,通过替代来指代相关概念,就好比语言中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中韩颜色词“黑”在不同的语境中衍生出各种隐喻意义。黑心肠、黑白不分中的“黑”比喻人内心的邪恶与不光明;黑吃黑,黑市,黑钱,黑户中的“黑”比喻非法,见不得光的违法者;走黑运,背黑锅,黑云压城中的“黑”比喻非常的无辜,倒霉,不幸,不顺,这些都是负面的隐喻意义。黑洞,黑科技中的“黑”比喻神秘,深邃,不可莫测;黑马,黑脸中的“黑”比喻力量,威严,庄重,严肃,这些都是正面的隐喻意义。韩国俗语中的黑心肠中的“黑”比喻人道德腐败,心术不正,邪恶;黑色交易中的“黑”比喻违法,非法,不正当交易;命运黑暗中的“黑”比喻绝望,困境,痛苦,不安,迷茫;, 黑影中的“黑”比喻神秘,未知,不可预测。由此看出,中韩两国语言中颜色词“黑”在第二层级符号的隐喻层面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象征。这些隐喻的存在,不仅反映了两国人民对“黑”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

中韩颜色词“黑”在不同的语境中衍生出各种换喻意义。黑灯瞎火,黑更半夜中的“黑”代指夜晚;黑幕,黑手,黑名单中的“黑”代指不透明,隐藏,不可告人的隐秘;唱黑脸中的“黑”代指严肃,权威,严厉,不通人情。在韩语中,类似的换喻现象也普遍存在。黑幕中的“黑”代指隐藏的,不为公众所知的活动;脸色黑中的“黑”代指因贫困而脸部暗沉,毫无生气的样子。通过换喻,颜色词“黑”超越了纯粹的视觉范畴,成为表达隐秘、权威、严厉乃至生活状态等复杂意义的语言工具,表现出中韩文化对色彩象征的共性与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中韩颜色词“黑”的第二层级符号的所指可以表现出多种隐喻和换喻意义,且以负面为主,这是由于符号的第一系统(第一层级符号)的影响及符号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所造成的。中韩颜色词“黑”的第一层级符号的所指 - 基本意义是黑色,与白色相对,通常与黑暗的事物黑夜,无法看清的环境相关联,这种环境下就会引发人的迷茫,不安,恐惧,未知的危险,因此用黑比喻神秘,危险,未知等意义;同时黑色往往是遮掩的最佳帮手,用黑来代指黑暗环境下所做的非法,见不得光的事情便显得很自然,在文学作品中尤为常见,反映出社会对隐秘权力和阴暗面的关注。另外,中韩两国都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黑对应水,象征智慧与力量,神秘;秦朝的尚黑传统,朝鲜王朝官员带的黑色乌纱帽等符号所在的历史背景作用下,代指王权,威严,庄重等意义。但由于运用符号的主体不同,即由于社会背景和文化上的差异,有些意义仅有一方有,而另一方没有。例如“脸色黑”中的“黑”代指生活贫困、面容暗淡无光的状态,而中文是没有的。这是由于中国主要集中于政治、商业的黑暗,反映了中国历史中对权力斗争、腐败与社会阴暗面的关注;而韩国的黑主要集中于个人,反映个人脱离集体的失落,个人经济的贫困。这体现了不同文化对“黑”这一符号的社会焦点的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附加意义会再产生,对于这一色彩符号的层级也会不断增加并推动这一色彩符号体系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赋予“黑”更多元且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韩颜色词“黑”在符号学视角下,进行了一个新的解释,由简单的第一层级符号拓展为复杂的第二层级符号,为我们认知和运用颜色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会不断地增加,符号的层级也会不断地增加,将意义划分归类并解释也变得更加的游刃有余,也为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但由于资料的不足,以后还需更加深入的运用符号学,结合跨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挖掘颜色词背后的文化语义结构,来展开对颜色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마회하. (2005). 락양외국어대학 전문란 기호학으로 본 한

중 색채어의 문화정보 - 《붉다 / 푸르다》류 색채어를 중심으로.

중국조선어문 , 2005(5), 24-28.2. 고경난 . (2016). 색의 성격화 . 비교문화연구 , 22(2), 13-

43.3. 许英慧. 中韩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的异同——以“白”、“黑”、

“红”、“绿”、“黄”为例 [J]. 现代语言学 , 2023, 11(6)4. 雷宇迪. “跨文化交际中汉韩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国

际教育论坛 , vol. 4, no. 2, 2022, doi:10.12238/jief.v4i2.4905.5. 王铭玉 . 语言符号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