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作者

栾兰

德惠市米沙子镇中心小学

一、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受到重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然而,学科教学作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主阵地,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在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小学学科教学现状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特点

(一)农村小学学科教学现状

1. 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且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尤其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教师身兼多门学科教学任务,难以深入钻研每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2. 教学资源有限

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小学教学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如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等。教学软件资源也相对匮乏,难以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料和教育技术,限制了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开展。

3. 教学方法传统

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低,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农村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特点

1. 质朴与坚韧并存

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相对艰苦,从小参与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养成了质朴、勤劳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坚韧精神。

2. 自卑与敏感交织

受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差距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学生在与城市学生对比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他们对周围人的评价较为敏感,他人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影响。

3. 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不均衡

在人际交往方面,农村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但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正确认识自我和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动机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弥补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在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和课程设置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融入学科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优势,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三)推动农村教育质量提升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同时,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生更易于与教师、同学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四、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1.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体现积极心理品质的文章,如坚韧不拔的人物事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引导学生分析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开展多样化语文活动

通过组织朗诵比赛、作文竞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注重写作教学中的心理引导

写作是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物,鼓励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坚毅品质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坚毅、勇敢的心理品质。

2. 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教师讲解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果时,能够增强其自信心。

3. 运用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

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历程中的伟大数学家及其事迹,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之不易,感受数学家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其他学科教学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1. 品德与社会学科

紧密联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农村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 科学学科

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农作物生长、了解自然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3. 艺术学科(音乐、美术)

音乐和美术教学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农村民间艺术、学唱地方歌曲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表达内心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结论

在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且切实可行。通过深入分析农村小学学科教学现状和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培养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促进农村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然而,这一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共同为农村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助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培养策略,提高培养效果,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敏芳 . 谈学科教学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J]. 新智慧 ,2019,(10):137.

[2] 王跞 , 傅蓓茹 .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J].基础教育参考 ,2018,(18):69-71.

[3] 陈军 . 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J]. 学周刊 ,2018,(1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