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李燕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盐河镇万家小学校 628219
引言
" 双减 " 政策的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业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着政策落实的效果。小学数学作业长期存在数量过多、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等问题,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也难以发挥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探索 " 双减 " 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策略与实践路径,构建既能减轻负担又能提升质量的作业新模式,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 " 双减 " 政策已实施一段时间,但当前小学数学作业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是作业功能异化现象严重。许多教师将作业简单理解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过分强调通过重复练习巩固知识,忽视了作业的发展性功能。这种狭隘的作业观导致作业设计缺乏系统思考,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作业内容设计科学性不足。具体表现为:知识点覆盖碎片化,缺乏系统整合;难度梯度不合理,要么过于简单缺乏挑战,要么过难打击信心;与生活实际脱节,机械计算题占比过高。这些问题使作业难以发挥应有的学习效果,反而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第三,作业形式单一固化。书面练习题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实践性、探究性作业比例偏低。同一班级所有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任务,缺乏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和需求的差异化设计。这种 " 一刀切 " 的作业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此外,作业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教师批改重点集中在答案正误,对学生解题思路和过程的关注不足;反馈方式以简单对错符号为主,缺乏具体指导建议;评价主体单一,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缺失。这种粗放式的评价方式难以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改进。
从学生负担角度看,虽然作业总量有所控制,但无效负担仍然存在。部分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目标关联不强,重复性练习过多;一些实践类作业设计不当,实际演变为家长代劳的手工任务;周末和假期作业缺乏统筹,存在突击布置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减负效果大打折扣。
从教师专业能力看,许多教师缺乏系统的作业设计培训,面对 " 双减 " 要求时感到困惑和无措。在减少作业数量的同时如何保证质量?如何设计既减负又增效的新型作业?这些实践问题亟需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二、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系统策略
基于 " 双减 " 政策要求和当前作业问题,构建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系统策略。在整体框架上,建立 " 基础巩固 - 能力提升 - 思维拓展" 三层次作业体系。基础层面向全体学生,巩固课堂核心知识;能力层针对大部分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思维层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这种分层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发展挑战。
在内容设计上,遵循四大原则:一是生活化原则,将数学问题置于真实情境中,如设计 " 家庭开支统计 "" 校园面积测量 " 等任务;二是实践性原则,设计动手操作、调查实验类作业,如 " 用几何图形创作图案""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 等;三是综合性原则,设计跨单元、跨学科的综合任务,如" 设计理想校园平面图"(融合几何、测量、比例等知识);四是开放性原则,设置没有固定答案的探究问题,鼓励多元解决方案。
在形式创新上,开发多样化的作业类型:微课预习作业,通过 5分钟视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错题反思作业,针对个人错题进行归因分析和同类题练习;项目式长作业,用 1-2 周时间完成一个完整课题研究;游戏化作业,设计数学桌游、闯关任务等趣味形式;表达型作业,用数学日记、小论文等方式外化思维过程。
在差异化实施上,采取 " 基础 + 弹性 " 的作业模式。基础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共性任务,确保核心知识掌握;弹性部分提供不同难度和形式的可选任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成。如在学习分数后,基础作业是完成教材练习题,弹性作业可选" 分数墙制作"" 分数生活应用调查" 或" 分数难题挑战" 等。
在技术支持上,利用智能平台实现作业精准管理。通过作业管理系统自动组卷、分层推送;利用AI 批改工具实现基础练习的即时反馈;借助数据分析生成学情报告,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技术应用要适度,避免增加学生屏幕时间和家长操作负担。
三、优化作业的实践路径
将作业优化设计转化为日常教学实践,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实施路径。在备课环节,将作业设计纳入整体教学规划。采用" 逆向设计" 思路,先确定预期学习结果,再设计证明学生达标的作业任务,最后规划相应的教学活动。建立年级备课组作业审议制度,共同研讨单元作业设计,确保科学性和适切性。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内练习与课外作业的有机衔接。将部分传统课外作业转化为课堂限时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通过课堂学习为学生完成课外作业搭建 " 支架 ",如明确方法、提供范例等。这种课内外联动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家庭负担。
在作业布置环节,实施 " 三公示一统筹 " 机制。公示作业内容、预计完成时间和设计意图,接受监督;统筹各科作业总量和难易搭配,避免扎堆布置。采用 " 作业菜单 " 形式,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和形式,增强参与感和责任感。
在批改反馈环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采用" 三色笔批改法":红笔标对错,蓝笔写建议,绿笔注进步;实施 " 面批面改 " 制度,每周至少一次面对面作业指导;开展 " 作业展评会 ",展示优秀作业和进步作业。通过正向激励和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在作业反思环节,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指导学生建立 " 错题资源库",分析错误类型和原因;鼓励撰写" 作业反思日志",记录解题思路和疑难问题;定期组织 " 作业交流分享会 ",互相学习优秀经验。这种反思性实践能够促进深度学习,提高作业效益。
在家校协同方面,明确家长和教师的角色定位。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等渠道宣传 " 双减 " 政策和作业改革理念;提供 " 家庭数学活动建议",引导家长通过生活情境自然渗透数学教育;设立" 作业咨询日",解答家长困惑。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避免家庭辅导异化为变相补课。
四、结论
" 双减 " 背景下的数学作业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到实践进行全面革新。本研究构建的分层设计策略和实践路径,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可行方案。实践证明,科学设计的数学作业不仅不会因减量而降低质量,反而能通过精准性和多样化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倩霞.“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多元化设计[J].新教育 ,2025,(16):118-120.
[2] 汪本霞 .“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类作业的设计与实 践 [J]. 求 知 导 刊 ,2025,(14):71-73.DOI:10.14161/j.cnki.qzdk.2025.1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