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历史审视与未来进路
蒋语涵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西青区 300380
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与美育政策的变迁,其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鲜明阶段。
首先,第一阶段为萌芽与自发探索期(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与素质教育观念的初步引入,公共音乐教育开始在部分艺术氛围浓厚或综合性大学中零星出现。此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其强烈的自发性,课程多以兴趣班或讲座形式存在,缺乏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高度单一,普遍集中于“音乐欣赏”,以介绍中外古典音乐基础知识为主。在整个高校体系中,它处于完全边缘化的地位,被视为专业教育之外的点缀,缺乏任何制度性的保障与支持,其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别院校领导的重视或教师的个人热情,奠定了其最初薄弱且自发性的发展基调。
其次,第二阶段为过渡与规范发展期(20 世纪 90 年代至 2010 年前后),这一时期,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步入了以“建制”与“规范”为核心特征的发展阶段。这一转型的直接驱动力源于国家层面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部相继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关键政策性文件,明确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从而以行政力量将公共音乐教育从可选项提升为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在此背景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首先是制度化,绝大多数高校为响应政策要求,纷纷成立了实体性的公共艺术教研室或美育中心,结束了以往自发、零散的状态,有了专属的教学管理机构,课程也被正式纳入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获得了制度上的“户口”。其次是规范化,改变了此前无纲可循的局面,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明确了学分要求,通常为 2 学分,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得以增强。最后是内容的有限拓展,课程类型不再局限于《音乐欣赏》,增加了如《合唱艺术》、《基础乐理》、《中外音乐史》等更具实践性和专题性的课程,丰富了学生的选择。然而,此阶段的拓展仍以理论传授和作品鉴赏为主导模式,实践性、创造性的深度体验仍相对匮乏,体现了在规模化、规范化初步实现过程中,所以教学内涵与模式的探索仍处于过渡时期。
最后,从 2010 年至今,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进入了深化与转型探索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美育的政策推动力度达到空前高度,其标志性事件是教育部于 2019 年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对高校美育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和硬性规定,赋予了公共音乐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这一阶段呈现出三大鲜明特征:首先是政策的空前强化与定位提升,美育不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被视为构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部分顶尖高校和改革先行校率先突破,尝试将艺术课程从选修升级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要求,体现了其地位的实质性跃升。其次是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形态带来革命性变化,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微课、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模式被广泛引入音乐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与资源获取途径。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与矛盾也日益凸显,最为突出的是顶层设计的高标准、严要求与基层教学单位在师资编制、专项经费、专用场地、乐器设备等软硬件资源配置上的严重不足之间形成了巨大张力,导致政策愿景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落差,标志着公共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其未来的突破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资源的有效协同与配套支持。
面向未来,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要想顺利接过时代发展的火炬,实现质的飞跃,必须进行深刻的战略转型与体系重构,其核心是从传统的“边缘选修”角色向支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环节转变。这一转型具体体现为三大战略定位:首先,根本定位需转向人格塑造的“滋养池”,未来音乐教育必须超越单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深层价值在于作为情感教育与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浸润式的审美体验有效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内在的创新活力与生命热情,服务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其次,关键定位在于成为文化自信的“传承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深度、有机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红色革命音乐文化,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实践体验与创新表达,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使他们成为有自觉、有能力、有担当的文化理解者、传承者与传播者,从而真正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其三,前沿定位是担当跨学科创新的“连接器”,应主动站在时代前端,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探索并融合主流科技,开设“音乐 + 科技”(如 AI 音乐创作、VR 虚拟音乐会体验)、“音乐 + 心理”(如音乐治疗基础)、“音乐 + 管理”(如艺术项目策划与营销)等融合性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交叉思维、整合能力与创新素养,回应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简介:蒋语涵,女,2002 年 12 月,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硕士研究生在读,音乐教育(声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