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课堂到车间:“订单式培养”模式下的就业突围战

作者

杨旭 李梦园 王陈雪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 230000

一、职业院校订单班式培养模式的政策背景和意义

当前全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落实率提升、结构性矛盾凸显”的特征。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落实率( 93.55% )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薪资增速( 11.13% )与专业对口率( 72.17% )均显著改善,但区域分化与行业冷热不均导致结构性矛盾加剧。

2019 年 9 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1]。2022 年4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我国要建设技能型社会[2]。建设技能型社会,职业院校任务重大,应该锚定技能培养的主任务。

订单班作为一类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涉及政府、院校、企业、行业、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3],如何协调好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促进该模式的有序发展,对该模式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可有效整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协同职业院校培养出适合企业生产环境所需要的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技能人才。该模式与国家发展规划相契合,对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订单班式培养模式的特色实践

(一)、深度融入行业特性,形成特色体系

1、政府行业引领,锚定需求方向

依托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作为主管单位的优势,参照《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发展白皮书》,精准把握“智慧粮库建设”“粮油精深加工”“食品安全快检”“粮机装备智能化”等领域人才缺口,吸引中粮集团(安徽公司)、青松食品等省内龙头作为核心“订单”合作伙伴。

2、对接产业升级,重构课程体系

将国家粮食行业新标准、智能化仓储 / 加工技术、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订单班课程。嵌入证书标准内容,将“粮油保管员”“食品安全管理师”等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行业特有工种证书考核内容嵌入教学,实现“课证融通”。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承担核心实践课程教学。

3、共建共享平台,承接行业赛事

投入 1200 万元建成校内“微型产业链”实训基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实践教学。在合作企业设立固定教学点,实施“学期项目实训 + 顶岗实习”。积极承接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安全生产大比武以及省、市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相关赛事,以赛促学,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二)创新培养机制,精准服务就业

1、招生端:企业前置介入,精准锁定生源

学院与益海嘉里(安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合作设立订单班,企业深度参与招生,提前发布订单班专项计划,明确岗位方向、薪资待遇及晋升通道。设置专项奖学金,提升学生认同感,如2023 级录取学生中,85% 来自安徽粮食主产区(阜阳、宿州等地),家庭背景与行业关联度高。

2、培养端:企业真项目进课堂,分阶段实战育人

课程融合,通过课程内容开发、现场实训锻炼、毕业课题设计三方面,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分阶段实习,实现递进式技能养成,例如青松食品订单班(主食加工方向)实施“三阶实习”,大一阶段认知实习,参观中央厨房生产线,企业技术总监讲解工艺流程,分析“包子面皮醒发时间”对口感的影响;大二跟岗实习,轮岗质检 / 生产 / 设备岗,跟随企业导师,独立完成菌落总数检测;大三顶岗实习,定岗技术员,承担新产品试制任务,参与“杂粮馒头配方优化”项目,实现降糖 15% 的目标。

3、就业端:“毕业即入职”直通车,留存率印证质量

创新录用机制,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岗位胜任力评估”(含技能操作、质量判读、应急处理),评估达标者( ⩾90 分)提前签订劳动合同。2022 届“中粮(安徽)质检订单班”毕业生 1 年留存率95% (非订单班质检岗留存率仅 70% ),2023 届订单班学生 95% 认为“岗位与培养目标高度匹配”,离职率同比下降 40% 。

三、数据驱动的成效分析:扎根行业的就业突围

学院“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也极大地减少了培养定向性和工作岗位之间的不确定性。关键数据如下(数据来源:学院年度质量报告,中粮(安徽)质检订单班 2021-2023年 [4]):

学院订单班模式的成功是通过紧扣国家战略与行业命脉,将“订单式培养”深度融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产业升级的国家战略,获得政策支持和行业资源倾斜,推动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搭桥、企业参与、学校适应的四方联动、责任共担的育人生态。课程内容紧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值化”趋势,培养懂技术、善操作、能创新的技能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的案例证明,“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突破就业困境、精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该模式通过政行企校协同发力、深度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强化职业精神培育,实现了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行业人才稳定供给、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多重目标。

为应对挑战,学院“订单式培养”模式需进一步:一是向“智慧粮农”升级,加强大数据、物联网、AI 技术在粮食储藏、加工、质检领域应用的课程嵌入;二是拓展“全链条订单”,覆盖从“田间”到“舌尖”的优质粮油产品供应链更多环节;三是深化“中高本”贯通订单,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更高层次技术骨干;四是强化国际视野,服务粮油企业“走出去”,培养熟悉国际标准与贸易规则的技能人才。

1. 多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EB/OL].(2019-10-10)[2023-04-20].http: //www.gov.cn/xinwen/2019-10/10/content_5438011.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EB/OL].(2022-04-21>[2023-04-

21].https: //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3. 蔡立锋,应建明,谢志平,王法辉 . 校企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2023(32)

4. . 2021-202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R]. 20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