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抗VEGF 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分析

作者

孙鹤伦

黑龙江省眼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的发病率位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后,该疾病有两种常见的类型,第一种为中央型(CRVO),另外一种为分支型(BRVO),在中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一般认为,该疾病的发病与三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发病原因在于患者体内的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进而引发视网膜缺血以及水肿等症状,在此基础上体内将释放大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进而引发血管通透性的提升,患者将出现黄斑水肿,视力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传统意义上主要以激光光凝为主,尽管可以发挥一定的功效,不过在缓解黄斑水肿等方面作用相当有限,还有可能对正常的视网膜组织造成损伤,近几年以来,在这种疾病治疗方面开始逐渐应用阿柏西普、雷珠单抗等抗 VEGF 药物,可以对 VEGF 进行中和,对新生血管产生一定的抑制效果,进而对视功能带来有效改善 [1]。如果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虽然抗VEGF 治疗拥有不错的效果,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使用成本高以及频繁注射等,对此需要探寻一些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将该治疗方法与传统的激光治疗进行结合,探讨临床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选择2002 年8 月到2024 年8 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数量共 82 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均 41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 22:19,年龄区间从 46 岁到 75 岁不等,平均(62.05±4.81)岁;观察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 23:18,年龄区间从 45 岁到 74 岁不等,平均(61.49±5.22)岁。针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和对比,发现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资料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为激光光凝,首先,需要对患者是否存在玻璃体浑浊加以确认,确认无浑浊之后利用激光照射(波长 532 nm)患者的眼底无灌注区,结合患者发病部位的实际情况个性化调整照射的时间与能量,确保拥有更大的覆盖范围,注意不能直接照射黄斑中心区域,手术结束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利用抗炎眼药水加以处理,并在指定的时间到医院进行复查。

以对照组的激光治疗作为前提,观察组联合使用抗 VEGF 药物注射治疗,使用的药物为阿柏西普 (2.0mg) ),或者选择应用雷珠单抗( (0.5mg) ),具体的治疗流程主要包括:(1)注射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眼压以及黄斑水肿的情况加以评估,有效排除其他眼部疾病;与此同时,测定患者的视力并对眼底 OCT 扫描,评判患者的个人体征是否与抗 VEGF 注射指征相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2)在门诊手术室开始展开注射操作,手术前需要消毒处理,局部麻醉之后开始注射,进针时需要有效避开患者的视网膜血管以及晶体,对于注射速度以及进针的深度需加以控制,避免注射完成之后出现并发症;(3)最初注射频次为每月 1 次,一个疗程为 3 次,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确认是否进行追加注射,等病情稳定之后在医生的建议下给予间隔注射,或者适当延长注射的时间间隔;(4)注射完毕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菌眼药水滴眼,一般滴3\~5 天,在此期间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眼内炎以及眼压升高等并发症,如有发现需及时加以处理,同时还要告知患者注意观察注射后的一些异常表现,比如眼部疼痛或者眼部红肿等,强化个人的安全意识;(5)第 1 次注射与激光治疗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 7 天,确保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抑制黄斑水肿。需要注意的,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间隔以及时间顺序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变情况以及渗漏程度作出有效调整,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激光光影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完全一致。治疗完毕后对所有患者进行 6 个月的随访,每个月督促患者按时到医院进行复查,观察并发症等的发病情况,确保做好有效的监控,并结合实际情况有效调整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主要对(1)最佳矫正视力(BCVA)、(2)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3)黄斑水肿缓解率、(4)并发症花生等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其中,(1)在测量时主要用到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2)在测量时使用的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3)主要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具体的标准为或者恢复到正常的范围之内,(4)在计算时为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与总例数的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将相关数据记录在 SPSS 26.0 软件并加以对比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及技术资料分别通过均数 ± 标准差 (x±s) )、频数和百分比 (n/%) )进行表示, P<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

治疗前两组 BCVA 数据对比基本无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提升更明显,P<0.05 ,具体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BCVA 比较(LogMAR, x±s)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比较

治疗前两组 CMT 对比无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 P<0.05 ,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T 比较(μm, x±s) )

2.3 两组患者黄斑水肿缓解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黄斑水肿缓解率比较 (n,%)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 P<0.05 ,具体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3.1 抗VEGF 与激光治疗在RVO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基础

视网膜静脉阻塞属于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眼底疾病,其主要发病原因在于患者的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同时还会受到微血管病变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的影响,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黄斑功能障碍以及视网膜水肿等方面 [2]。其中黄斑水肿主要与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大量释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VEGF 可以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得以提升,还能加快新生血管的生成速度,进而导致视网膜出血或者渗出 [3]。传统的激光光凝治疗方法主要对缺血部位的视网膜组织进行破坏,降低VEGF 的释放率,对新生血管的生成可发挥抑制效果,不过在整体黄斑水肿控制方面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正常的视网膜组织造成损伤 [4]。阿柏西普、雷珠单抗等常见的抗 VEGF 药物可以有效阻断VEGF 通路,抑制血管渗漏,对患者的黄斑结构带来改善,有效弥补传统激光治疗的缺陷。对此将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加以结合应用,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进而发挥为理想的治疗效果[5]。

3.2 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的临床验证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到,对所有患者进行 6 个月时间的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更为突出,观察者BCVA 提升的更加明显,而且CMT 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水肿缓解效果更接近预期目标,而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以此彰显出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的综合效果。通过数据方面的临床验证可知,. 抗 VEGF 联合激光治疗可以在发病早期控制渗透,减轻黄斑病变的发病范围,将两种治疗方法的功效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降低副作用等的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相当高 [6]。

3.3 联合治疗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目前很多学者开始对 RVO 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发现激光等传统的单一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难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多样化治疗需求 [7]。在临床治疗方面,抗VEGF 治疗开始被逐渐应用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尤其与传统的激光治疗方法进行联合,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黄斑水肿程度,还可利用激光的优势对无灌注区加以巩固,防止病变程度的加快,发挥联合协同的治疗效果 [8]。本文使用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保障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临床注射频率,同时还能降低复发率,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在现实中应用价值比较高 [9]。虽然当前抗 VEGF 药物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一部分患者来说拥有较大的经济负担,如果伴随着医保政策的逐渐完善以及药物的普及,联合治疗方法将成为这类疾病未来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发挥更好的治疗功效[10]。

4 结论

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而言,在临床治疗方面,单纯应用激光光凝的治疗效果明显不如联合应用抗VEGF 的方法,联合治疗不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缓解黄斑水肿,而且整体治疗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与此同时,联合治疗方案可以对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展开多靶点的干预,将单一治疗的优势加以结合,体现出协同治疗的优势,可行性相当高。建议在临床治疗方面,尤其患者出现黄斑水肿的情况下,推荐优先应用激光治疗与抗VEGF 联合治疗的干预方案,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华茂 , 庄桂娟 . 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视网膜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 [J]. 转化医学杂志 ,2024,13(11):2034-2038.

[2] 苏晶 , 刘新泉 . 和营利水方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对其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18(12):2450-2455.

[3] 孟晓莹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8(03):161-163.

[4] 邹志玲 , 金涛 , 谢超群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患者效果观察 [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36(09):48-51.D

[5] 韦斌 , 褚咏梅 , 袁新建 , 等 . 血府逐瘀汤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36(10):94-95.

[6] 钟雪梅 , 李军炬 , 徐鸿飞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视网膜局部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 [J]. 中外医学研究 ,2025,23(04):104-107.

[7] 季玲 , 贾海镜 , 李勤 . 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J]. 包头医学 ,2025,49(01):38-40+59.

[8] 范琳华 , 滕思莹 , 惠鹏 , 等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25(03):406-409.

[9] 欧扬 , 王逸之 , 林斌武 , 等 . 从湿辨治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J]. 实用医学杂志 ,2023,39(06):762-767.

[10] 孙一宁 , 杨纯 , 黄颖 , 等 .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代谢组学分析[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3(04):285-290.

作者简介:孙鹤伦(1993.08.28),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