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策略探索

作者

蔡龙杰

东海县温泉中学 222300

化学虽然属于理科 , 但是在化学教学中同样存在大量情感教育方面的素材 , 并且因为化学学科的独特性 ,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应用【1】。情感如同一条隐线,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融入积极的情感,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课堂参与感,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形成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作为人格塑造的核心要素,其培养本身即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正向情感的滋养——它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更坚韧地思考,并最终外化为积极稳定的学习行为与人生姿态。

1 化学教学与情感相融合

1.1 化学教学与情感相融合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激发与培养,能够有效增强其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内在动力。兴趣作为学习的起点,不仅促使学生主动投入,更能够引导他们形成持续而稳定的学习习惯。正如朱熹所言:“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一语道出了情感与学习意愿之间的深刻联系。同时,积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互动又反过来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所揭示的道理,正说明情感纽带的教育价值——教师通过情感走近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态度与行为,从而激发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此外,积极情感还能够促进认知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支持与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更愿意尝试、提问与思考,进而提升思维品质与学习成效。

1.2 情感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特点

化学本质上是一门由实验驱动的自然科学,其学科体系的建立与深化始终依赖于实验验证。作为探索化学世界的重要工具,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化学观念、理解反应机理,并培养其科学思维与求真态度。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不仅激发探索欲望,也体验到科学发现的乐趣。化学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深刻影响着材料、能源、环境与健康等诸多领域。从认知机制看,化学学习是一个借助多感官通道主动内化知识、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该过程中,情感、兴趣与意志品质构成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科学方法所要求的严谨、耐心与理性。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科技发展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带来文明进步,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其批判思维与负责任的价值立场。

2 将情感融入到化学教学中的策略

教学策略依其功能可分为组织、传播与管理三类。组织策略关注教学内容的逻辑与空间架构,传播策略侧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时空配置,管理策略则强调整合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要素。在化学教学中,可借助上述策略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协同发展。

2.1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多感官协同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使许多原本难以直观表现的抽象知识能够借助图像、动画等形式生动呈现。借助多种媒体工具,教师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增强注意力。研究表明,学生通过不同感官接收信息时,记忆保持率存在显著差异:仅依靠听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率为 70% ,仅视觉为 72% ,而视听结合则可达到 85% 以上。因此,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支持视、听、说等多通道协同,显著提升认知效率。例如,在讲授过氧化氢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时,常规实验仅能展示宏观现象,而通过动画模拟,可清晰呈现反应机理与微观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化学原理。

2.2 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情感往往由具体情境所引发。在压抑紧张的氛围中,容易产生焦虑、厌学等消极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中,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高效且愉悦的学习体验。根据情感活动的“情境触发规律”,化学教师可依托教学内容创设相应情境,使学生沉浸于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增强感知与参与,从而引发良好的情感体验,实现快乐且高效的学习。例如,在讲授“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主题时,可设计如下情境任务:提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交流讨论,对比能源分布使用状况。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不仅深化了对能源的理解,更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延伸,引导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并推动实际行动。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时引导,实现了知识、情感与价值观的协同培养。

2.3 建构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主体,唯有建立融洽而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相长。当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学生更容易放下对教师的畏惧,从心理上接纳、信任教师,进而将这种积极情感延伸至对学科的热爱。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就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 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2】。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因而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情感交流途径与方法,主动积极地营造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2.4 合理利用教学评价手段

中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认同需求与被表扬的愿望,他们期待自己的学习表现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积极、合理的评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为他们的持续进步指引方向;相反,消极或否定性的评价容易挫伤信心,削弱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信任和期待蕴含显著的教育能量,能够切实影响学生的行为取向,这一现象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当学生感知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认可,其自我价值感得以提升,从而增强自信、保持自尊。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灵活运用语言及非语言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对学优生传递更高期望,激励他们不断突破;对暂时落后的学生,通过提问或眼神给予关注与提醒,传递不放弃的信任,协助其建立信心。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着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书写鼓励性评语,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关怀。教师只有正确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经验,才能有效地帮助、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3】。

结语

在化学教学中有效融入情感教育,是实现学生认知与情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需紧密结合学情与认知规律,持续探索创新教学策略,将情感目标有机融入知识建构过程。通过以情激趣、情理交融的方式,使化学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共进、思维激发、共同成长的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赵丽杰. 中学化学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应用探索[D]. 河南省:河南大学 ,2015.

[2] 郭 庆 芳 . 初 中 化 学 情 感 教 育 [J]. 中 学 化 学 教 学 参考 ,2016,(11X):74.

[3] 毕 文 茹 . 正 确 运 用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手 段 [J]. 新 课程 ,2017,(10):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