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渠道创新路径探究

作者

朱燕

宁夏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宁夏 银川 7500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渗透与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青年员工群体对单向灌输式教育接受度持续降低,传统会议传达、文件学习的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多元价值观的交锋加剧,部分员工出现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偏移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运用互联网手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性感召力”,这为国企传播渠道转型指明了方向。传播渠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神经末梢”,其创新效能直接关系到党的理论政策能否有效落地 ^。当前,部分国企仍存在传播载体单一、内容形式僵化、互动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上热中温下冷”的困境。因此,探索符合新时代特征的传播渠道创新路径,既是巩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员工内生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传播渠道创新的必要性及现实困境

(一)信息时代对传统传播模式的冲击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生态。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员工更习惯通过短视频、即时通讯工具等碎片化方式获取信息。传统思政教育依赖的“大会宣讲”“纸质文件传达”等单向传播模式,因缺乏互动性与视觉吸引力,难以适应新生代员工的学习偏好。例如,许多年轻员工反映,冗长的会议宣讲容易让人分心,而图文并茂的短视频或互动问答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这种矛盾凸显了传统传播方式在信息密度与形式上的局限性。部分企业尝试将政策文件转化为动画短片,或在内部平台开设“每日一学”专栏,通过轻量化内容提升参与度,但仍需在内容深度与形式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二)员工群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国有企业员工队伍呈现显著的代际、职业背景差异。80 后员工更关注职业晋升与稳定性,90 后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00 后则倾向于扁平化沟通与即时反馈。若采用“一刀切”的传播策略,容易导致信息接收效果参差不齐。例如,技术岗位员工可能对实操性强的安全培训更感兴趣,而管理人员则需从战略角度理解政策内涵。某建筑企业通过分层教育取得显著成效:针对一线工人开发 VR 安全模拟系统,让其身临其境体验违规操作后果;对项目经理则采用案例分析研讨会,通过行业事故回溯推演管理责任。这种分众化策略启示企业,必须根据员工角色定制传播内容与形式。

(三)传播效能衰减的深层症结

当前部分企业的传播创新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核心问题。例如,一些国企虽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但内容更新滞后,推送文章多为政策原文转载,缺乏二次加工与员工视角解读。线下活动与线上平台也常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协同效应。某能源企业曾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但未在线上平台同步开展心得分享或互动话题,导致活动影响力局限在少数参与者。此外,考核机制仍以“发稿量”“点击量”为导向,忽视内容实际触达率与认知转化效果。这些问题反映出企业在传播体系设计上的断层,亟需从顶层规划入手,构建内容生产、渠道整合与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

二、融媒体矩阵构建与传播形态创新

(一)全媒体平台的整合与重构

国有企业需构建覆盖多终端的融媒体矩阵,打破传统媒介的单一传播模式,实现“一次创作、多元分发”的高效协同。例如,核心政策解读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深度文章,在抖音平台推出精简版动画,内部办公系统则嵌入在线测试功能,形成“长文 + 短视频 + 互动问答”的立体传播网络。某石油企业打造的“奋进石化”平台,整合直播访谈、H5 互动与线上竞赛,将理论学习转化为闯关游戏,员工完成学习后获得积分奖励,显著提升参与积极性。此外,传统媒介的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如将企业内部报纸转为电子期刊,添加视频链接与评论区,让员工在移动端随时阅读并互动,打破纸质媒介的时空限制。这种“线上 +线下”“长视频 + 短视频”的立体传播网络,能有效扩大覆盖面与渗透力。

在平台架构上,可借鉴“三级贯通”模式,构建集团总部、子公司、基层项目的三级联动机制。例如,某建筑企业通过总部融媒体中心统筹策划,分公司定制属地化内容,项目部实时反馈一线素材,形成“策划—生产—反馈”的闭环链路。同时,引入中台管理系统,实现多层级账号的权限隔离与数据共享,确保信息发布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二)内容生产的动态化与分众化

优质内容需兼顾政治性与亲和力,通过“三个结合”实现价值传递:1)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结合,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员工故事。例如,某电力企业拍摄微纪录片《绿电先锋》,讲述技术骨干如何通过创新攻关助力“双碳”目标,用个体叙事折射战略价值;2)抽象概念与具象案例结合,用信息图拆解“双碳”政策对业务的影响路径,或用情景短剧演示合规管理要点;3)单向输出与双向互动结合,设置话题讨论引导价值共鸣。某电力企业开发“红色剧本杀”,让青年员工扮演党史人物,通过角色抉择理解革命精神,使枯燥的理论教育转化为情感共鸣。

针对员工群体的差异性,实施分众化传播策略。例如,对海外项目员工制作多语种微课,结合当地文化背景解读政策,解决跨时区学习的障碍;对一线技术工人采用 VR 事故模拟培训,对管理人员则侧重案例推演与战略沙盘。此外,引入用户生成内容(UGC)机制,鼓励员工创作短视频、漫画等作品,优秀作品纳入企业素材库并给予奖励,形成“员工共创—企业精选—全员共享”的良性循环。

(三)传播过程的即时反馈与优化

建立“传播—反馈—迭代”的闭环是提升效能的核心。企业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追踪内容的点击热区、停留时长与分享路径,识别员工关注焦点。例如,某汽车集团在直播党课时,通过弹幕收集员工疑问,实时调整讲解重点,并将高频问题整理为FAQ 手册二次推送。同时,搭建舆情监测系统,实时捕捉社交媒体中的员工反馈,例如对某项政策的误读或建议,及时启动“舆情响应—内容修正—二次传播”的纠偏机制。

在技术应用层面,可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内容生成。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自动生成新闻简讯,或通过智能算法推荐个性化学习内容。某能源企业开发“智慧推送引擎”,根据员工岗位、兴趣标签和历史行为,定向推送定制化信息,使传播精准度提升 40% 以上。此外,建立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从“传播广度(覆盖率)”“认知深度(理解率)”“行为转化(参与率)”三个维度量化分析,为策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三、文化浸润与多元协同的创新实践

(一)红色基因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需借助场景化设计强化价值认同。例如,在重大工程现场设立“精神堡垒”,通过展板、实物模型与 AR 技术结合,展示项目建设历程中的党员先锋事迹,让员工在施工现场感受使命担当。某航空企业制作纪录片《蓝天铸魂》,以老工程师口述历史的方式,再现国产大飞机研发中的技术突破与团队协作,使“国之重器”的荣誉感深入人心。此外,利用企业博物馆、荣誉墙等载体,定期组织“文化寻根”活动,让新员工在了解企业发展史的过程中自然接受价值观熏陶。在文化表达上,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平衡。例如,创作企业版《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用艺术形式再现国企改革历程;开发“企业文化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技术确权并分发,增强员工的参与感与归属感。

(二)基层传播网络的毛细血管化

构建直达末梢的传播网络,需激活基层骨干的“神经末梢”作用。例如,选拔一线班组长担任“政策宣讲员”,结合班组例会传达文件精神;培养劳模技师成为“网红主播”,通过直播演示技能绝活并融入工匠精神解读。某铁路局在高铁车厢开设“流动课堂”,列车长结合沿途红色地标讲述党史故事,乘客与乘务员共同参与知识问答,使交通工具变为移动教育阵地。这种“身边人影响身边人”的模式,能有效降低传播的距离感与说教意味。 针对分散的海外项目,建立“云端党支部”与“项目微课堂”。例如,某基建企业在非洲项目部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定期推送双语政策解读与安全案例,并通过视频连线开展“跨时区主题党日”活动,确保思想教育不断线。

(三)跨部门协同机制的效能释放

思想政治工作需突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整合与责任共担。例如,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培训中纳入价值观评估,工会组织劳动竞赛时嵌入技能与思想双考核,生产部门在项目策划阶段同步制定宣传方案。某船舶集团推行“双导师制”,为每位新员工配备业务导师与思想导师,前者指导技术提升,后者关注成长困惑,二者定期沟通形成培养合力。此外,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梳理传播难点并协同制定解决方案。例如,法务部门为政策解读提供合规审核,IT 部门为融媒体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某能源企业通过“业务 + 思政”双KPI 考核,将宣传成效纳入部门年度目标,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渠道创新,本质上是传播理念、技术手段与组织机制的协同进化。本文提出的融媒体矩阵构建、文化浸润升级与多元协同机制,为破解传统传播模式困境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未来,随着元宇宙、生成式 AI 等技术的发展,国企需进一步探索虚拟现实党课、智能交互助手等创新应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沉浸化、智能化方向跃升。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方能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朱小伟 . 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质效 [J]. 企业文明 ,2025,(04):105-106.

[2] 宋杰 .“ 四管齐下” 创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 [J]. 企业文明 ,2025,(04):107-108.

[3] 张莹 .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探析 [J]. 中外企业文化 ,2025,(0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