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顺水流沉排施工工艺注意要点

作者

张国栋

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 443000

作者简介: 张国栋(1988-10)男,汉族,籍贯:湖北钟祥,毕业院校:武汉大学。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 研究方向:港口与航道

摘要:长江作为我国内河航运的主动脉,其航道整治工程对于促进航运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繁荣起着关键作用。水上沉排顺水流施工工艺在长江航道整治中被广泛应用,本文详细阐述该施工工艺的流程,并深入分析施工过程中的注意要点,旨在为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高效、优质开展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水上沉排;顺水流施工工艺

一、引言

长江航道的畅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受水流冲刷、泥沙淤积等自然因素以及航运活动等人为因素影响,航道条件不断变化,部分航段出现水深不足、航道不稳定等问题。水上沉排顺水流施工工艺作为一种有效的航道整治手段,能够通过在河床铺设排体,起到稳定河床、调整水流、减少泥沙淤积等作用,从而改善航道通航条件。

二、水上沉排顺水流施工工艺

2.1 施工准备

在正式施工前,需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勘察。运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如多波束测深系统、高精度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等,精确掌握河床地形、水深以及水流速度、流向等水文信息。例如在荆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中,施工团队便利用这些技术,对施工区域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勘察。同时,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钻探分析,了解水下河床土质、土层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为排体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勘察结果,合理规划施工场地,搭建临时生产、生活设施,确保施工设备、材料的存放与运输便捷。此外,还需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与安全培训,使其熟悉施工工艺与安全操作规程。

2.2 排体制作

排体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需选用高强度、耐腐蚀、抗老化且透水性适宜的合成材料,如聚丙烯、聚酯纤维等制成的土工织物。排体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水流冲击力、河床稳定性要求等因素。常见的排体结构有单层土工织物排、加筋土工织物排以及混凝土联锁块排等。制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排体尺寸,保证裁剪精度。采用先进的缝合技术或粘结工艺,确保排体拼接牢固,防止在运输与施工过程中出现破损、分离现象。例如,在某长江航道整治项目中,对于大型排体采用双线缝合,并每隔一定距离进行加强缝合,增强了拼接部位强度,有效保障了排体质量。

2.3 排体运输

根据排体尺寸与重量,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对于小型排体,可采用平板车在陆上运输至码头,再通过驳船转运至施工区域;对于大型排体,若陆上运输困难,可直接在靠近施工区域的临时场地制作,然后利用大型浮吊将排体吊运至驳船上。运输过程中,对排体进行妥善防护,避免排体与运输工具部件发生刮擦、碰撞,可在排体表面铺设缓冲材料。同时,固定好排体,防止在运输途中因颠簸、晃动导致排体移位或损坏。

2.4 定位沉排

在施工船上安装高精度的定位系统,如北斗定位系统,结合三维声呐实时监测水下排体搭接情况,测深仪实时监测船位与水深。当铺排船到达预定沉排位置后,通过调整船身姿态与锚缆系统,精确控制船位。采用卷扬机等设备将排体缓慢下放,下放过程中利用RTK测量仪器实时观测排体的下放位置与姿态,确保排体按照设计坡度与位置准确沉入河底。例如,在长江某流速较大的区域施工时,施工团队适当增加定位锚的数量与重量,提高施工船与排体的稳定性,顺利完成了排体的精准定位沉放。在荆江二期工程的金城洲滩点施工现场,长雁 8 铺排船在 GPS 定位下,将一条条系满砼块的排布缓缓沉入江底。考虑到地形和水位,施工人员采用监控探头和声纳实时检测沉排质量,优化抛锚定位方法,稳定船舶运动轨迹,交替运用 “顺水沉排” 和 “垂直沉排” 施工技术,高效完成了荆江二期 II 标项目 D1-D15 通条高滩铺排工作 。

2.5 排体固定与保护

排体沉放到位后,及时进行固定。常用的固定方式有抛石压载、打设锚桩等。抛石压载时,选用粒径合适的石料,通过抛石船均匀地将石料抛撒在排体上,形成一定厚度的压载层,利用石料重量防止排体因水流冲刷而移位。打设锚桩则是在排体周边及内部按设计间距打设钢桩或混凝土桩,通过桩与排体的连接将排体固定在河床上。为防止排体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船舶碰撞等外力破坏,可在排体周边设置防护设施,如安装警示浮标、设置防撞墩等,提醒过往船舶注意避让。在一些实际案例中,通过设置防护设施,有效减少了排体受船舶碰撞损坏的情况,保障了排体的长期稳定使用。

三、施工注意要点

3.1 水流条件影响及应对

长江水流复杂多变,流速、流向的变化对水上沉排施工影响显著。在流速较大区域,排体下放过程中易被水流冲走,导致定位困难。因此,施工前需对水流条件进行详细分析,合理选择施工时段,尽量避开洪水期、涨落潮水流速度急剧变化时段。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时水流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参数,如增加定位锚缆的拉力、调整排体下放速度等。例如,当流速超过一定阈值时,可暂停排体下放,等待水流速度降低或采取辅助措施,如在排体前端设置阻流装置,减小水流对排体的冲击力。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丙寅洲施工区域,因区域窄、流速快,且水情不稳定,船舶定位不当极易产生撕排、断排风险。施工船舶采用 4 口德尔塔大抓力锚,减少抛锚距离,增加抛锚次数,通过精准移位操作,有效提升了铺排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 。

3.2 排体质量控制

排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航道整治效果与工程耐久性。在排体制作阶段,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每批次材料均需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物理力学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加强排体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检验,对缝合、拼接部位进行逐段检查,采用拉力测试等方法检验拼接强度。

3.3 施工安全管理

水上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穿戴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救生衣、安全帽等。施工船舶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维护,确保船舶设备性能良好,消防、救生设备齐全。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如警示灯、警示旗等,提醒过往船舶注意安全。加强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管理,如遇大风、暴雨、浓雾等恶劣天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将施工船舶锚固在安全区域、对施工设备进行加固等。

3.4 环境保护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施工过程中,需注重环境保护。施工产生的废弃物,如废弃排体材料、施工船舶的生活垃圾与油污等,应进行分类收集与妥善处理,严禁直接排入长江。采用环保型施工工艺与设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扬尘污染。在排体固定抛石等作业时,合理控制抛石范围与速度,避免对周边水生生物栖息地造成过大破坏。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如种植水生植物等,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在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 6 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中,施工团队专门制作了 3500 多个长宽高各一米的带孔鱼巢砖,沉入江底;在非航道水域安装 100 万个的透水框架,搭建人工珊瑚礁,形成水中生物的栖息地 。

四、结论

水上沉排顺水流施工工艺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科学合理地实施施工工艺各环节,并严格把控施工过程中的注意要点,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工程顺利进行,改善长江航道通航条件,促进长江航运事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水上沉排施工工艺将在材料性能提升、施工设备改进、施工工艺优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长江航道整治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