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品种工业产品检测流程的标准化理论案研究

作者

刘苗

商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726000

1 引言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食品检测数据作为评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依据,其可靠性至关重要。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支撑,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切实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反之,不可靠的数据可能导致监管决策失误,引发食品安全风险,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食品行业市场秩序。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食品检测数据可靠性验证方法体系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2 影响食品检测数据可靠性的因素

2.1 样品采集环节

样品采集是食品检测的起始点,其科学性与代表性直接决定检测数据的可靠性。若采样方法不当,如采样点分布不合理、采样数量不足或采样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即便后续检测环节精准无误,也无法得出能反映整批食品真实质量状况的数据。以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为例,若仅从摊位表面选取蔬菜样品,而未深入不同批次、不同位置进行随机采样,可能遗漏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2.2 检测方法因素

不同的食品检测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选用不恰当的检测方法,如对痕量有害物质检测时采用灵敏度不足的方法,或者在检测复杂基质食品时未充分考虑方法的抗干扰能力,都会使检测结果偏离真实值。在检测食品中塑化剂时,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GC-MS)在分离和定性定量方面具有较高准确性,若选用简单的分光光度法,可能因无法有效分离和准确测定塑化剂成分,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2.3 仪器设备状况

食品检测对仪器设备的精密度、稳定性和准确性要求极高。仪器设备若未定期校准、维护,或者因长期使用出现磨损、故障,都会影响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泵系统出现流量不稳定情况,会导致进样量不准确,进而影响目标物质的定量结果;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光源能量衰减,会降低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2.4 人员操作水平

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态度是影响检测数据可靠性的关键人为因素。专业知识不足可能导致对检测方法理解不透彻、操作流程错误;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出现移液不准确、仪器参数设置不当等问题;工作态度不严谨则可能引发数据记录错误、实验过程随意简化等情况。在微生物检测中,若检测人员在无菌操作环节未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极易导致微生物污染,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2.5 实验环境条件

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条件对食品检测结果有显著影响。对于一些对环境条件敏感的检测项目,如水分含量测定、酶活性检测等,环境条件的波动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水分含量测定时,样品可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测定结果偏高;在洁净度不达标的实验室进行微生物检测,易引入杂菌污染,干扰检测结果。

3 食品检测数据可靠性验证方法体系构建策略

3.1 样品采集验证

制定科学严谨的样品采集标准操作规程(SOP),明确采样原则、方法、数量、部位及采样工具要求等。在采样前,需对采样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采样技术。同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唯一性标识,并详细记录采样信息,包括采样时间、地点、样品名称、批次等,以便实现样品的全程追溯。在对某品牌瓶装饮用水进行微生物检测采样时,应按照标准要求,使用无菌采样瓶,在水源出水口处采集足够数量的样品,并确保采样过程中避免瓶口接触外界污染物,采样后及时贴上带有详细信息的标签。

3.2 检测方法确认

对拟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全面评估与确认,包括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检出限、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等性能指标。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际公认的权威检测方法。若采用非标准方法或对标准方法进行修改,需进行方法确认实验,通过与已知标准值的样品或权威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在建立一种新型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时,需进行一系列实验,测定该方法的检出限是否满足实际检测需求,通过加标回收实验验证其准确度,利用重复性和再现性实验评估其精密度。

3.3 仪器设备校准与维护

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档案,详细记录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校准、维护和维修等信息。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标准要求,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测量准确性。在校准过程中,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参考标准进行验证,对校准结果进行评估和记录。同时,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清洁、检查仪器设备的关键部件,及时更换易损件,确保仪器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气相色谱仪每半年需进行一次全面校准,使用标准气体对其保留时间、峰面积等参数进行校准,并记录校准数据;定期对液相色谱仪的色谱柱进行维护保养,根据使用情况及时更换。

3.4 人员能力验证

制定系统的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检测人员参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最新的检测标准、方法和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知识。培训结束后,通过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检测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定期开展人员能力验证活动,如人员比对实验、盲样考核等,通过对检测人员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人员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每月组织一次检测人员的人员比对实验,选取相同的食品样品,由不同检测人员按照相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评估检测人员的操作一致性和准确性。

结论

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检测数据可靠性验证方法体系是确保食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核心保障。通过对样品采集、检测方法、仪器设备、人员操作和实验环境等全流程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与验证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各种因素对检测数据的干扰,提高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各食品检测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验证方法体系,持续提升检测能力和数据质量,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切实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与健康。未来,随着食品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食品检测数据可靠性验证方法体系也需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以适应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检测需求。随着快速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新兴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广泛应用,需要针对性地研究和建立相应的验证方法与标准,确保这些新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青 . 食品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07):143- 145.

[2] 王雨洁 . 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问题与对策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5,(18):43- 45.

[3] 黄成栋 , 刘婧文 , 赵晗 , 凌莉 , 吴祖庆 . 仿生智能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J]. 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2025,7(06):44- 51.

[4] 王晓 .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5,(17):139- 141.

[5] 袁莉 . 高分辨质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5,(17):145- 147.

作者简介:刘苗(1992—),女, 籍贯:陕西商洛人, 检验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产品检验。 单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