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下管线探测中管线定位准确性研究

作者

王杰 郭建兴

盘锦麦普测绘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 盘锦 124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快速开发利用,市政管线变得越来越密集,地下管网合理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破坏事件频发,挖断或损坏管线的严重事故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这种趋势似乎还在加剧。此时地下管线的分布进行精确探测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其难点在于近间距平行管线探测及深埋管线探测。

1 地下管线探测方法

1.1 直连法

发射机一端连管线出露点,另一端连地钎。发射机供电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利用接收机扫描这个交变电磁场,便可以对管线定位和定深。直连法的操作方式简单,效果显著,是当前追踪地下金属管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必须存在管线的外露点。

1.2 压线法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交变电流产生交变磁场,发射机在地表供电后,利用接收机在管线上方扫描,通过捕获的二次场信号便可以对管线定位和定深。根据抑制干扰管线的不同方式,可以分为水平压线法、倾斜压线法和垂直压线法3 种类型。

1.3 夹钳法

通过将夹钳固定在管道上,利用夹钳内置的感应线圈,信号能够被有效地传输到管道中。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直径较小的管道,并且在定位和定深以及追踪方面表现出色。

1.4 地震映像法

地震映像法是一种特殊的浅层地震勘探法,地震记录仪存储野外采集的数据后,对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求得地下异常介质中波的传播速度和埋藏深度。为了达到最优的勘探效果,该方法需要不断调整偏移距及频率参数。

2 影响地下管线定位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2.1 管线自身因素

地下管线的材质是影响定位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材质的管线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这直接影响到探测设备对其的识别和定位。例如,金属材质的管线,如钢管、铸铁管等,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磁性,在采用电磁感应法进行探测时,能够产生较强的电磁信号,相对容易被探测到,定位准确性也较高。这是因为电磁感应法基于交变磁场在金属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进而形成二次磁场,通过检测二次磁场来确定管线位置。而塑料、陶瓷等非金属材质的管线,由于其导电性和导磁性较差,无法产生明显的电磁信号,传统的电磁感应法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探测。

2.2 探测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不同的探测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对于提高管线定位准确性至关重要。电磁感应法适用于金属管线的探测,但对于非金属管线则无能为力。地质雷达法可以探测非金属管线,但对地下介质的均匀性要求较高,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探测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在实际探测工作中,如果选择的探测方法不适合目标管线的材质、埋设条件或外部环境,就会导致定位不准确。

3 提高地下管线定位准确性的策略探讨

3.1 优化探测设备与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新型的地下管线探测设备涌现。选用这些先进设备能够显著提升管线定位的准确性。例如,一些新型的电磁感应探测仪,具备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检测到更微弱的电磁信号,对于深埋或小口径的金属管线探测效果更佳。这类设备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信号处理算法,能有效减少外界干扰的影响,更精准地确定管线的位置和走向。还有新型的地质雷达,其探测深度和精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它采用多通道、高频率的探测技术,能够对地下介质进行更细致的成像,从而更准确地识别非金属管线的位置。

3.2 多源数据融合误差处理

提高地下管线探测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多源数据融合显示了其重要性。GPS/GNSS、GPR 以及 INS 等技术的定位数据经过融合后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各自优势,更能补足单一技术存在的盲点,达到更精确的定位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误差处理极为关键且涉及数据预处理、误差建模以及数据融合算法等内容。在数据预处理中,重点是提高各类数据的质量,以减少误差积累。GPS/GNSS 数据在采集过程中会受到多路径效应、信号遮挡和环境干扰的影响,通过使用自适应滤波和差分修正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这些噪声和误差。对于 GPR 数据,地下介质的非均质性和信号散射会引入显著的噪声,通过高分辨率的信号处理技术和图像增强算法,可以提高目标反射信号的清晰度和稳定性。INS 数据由于长期使用可能产生漂移误差,数据预处理阶段需要进行实时的零偏修正和动态重校准,确保数据的持续精确性。误差建模是多源数据融合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各类技术的误差源进行建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校正这些误差。GPS/GNSS 系统的误差源主要来自卫星轨道偏差、电离层延迟和天线相位中心变化等因素,误差模型通常采用精密星历和实时电离层模型进行修正。对于 GPR,地下介质的电磁特性变化会影响信号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误差模型通过多次扫描数据的交叉验证来校正地质异质性带来的偏差。INS 系统的误差通常表现为传感器噪声和加速度计、陀螺仪的漂移,通过建立动态环境下的传感器响应模型,可以有效补偿和修正这些误差。

3.3 根据不同管线和环境条件选择方法

不同材质、管径、埋设深度的管线以及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需要选择不同的探测方法。对于金属管线,电磁感应法通常是首选,因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磁性,电磁感应法能够产生明显的信号。但如果金属管线周围存在强电磁干扰,就需要考虑采用其他方法,如地质雷达法。对于非金属管线,地质雷达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在地质条件复杂、介质不均匀的情况下,其探测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此时可以结合使用红外探测法或声波探测法等。在城市道路等地表障碍物较多的环境中,应选择对操作空间要求较低的探测方法,如探地雷达的车载式探测系统。

3.4 实时定位精度控制

在地下管线探测过程中,实时定位精度控制充当着确保高精度定位的关键角色。这个控制流程包括实时误差监测、实时数据校正以及实时定位精度评估等重要方面。实时定位精度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时监测、分析并校正定位系统的误差确保探测结果的准确性。GPS/GNSS技术在这方面尤为关键,通过持续跟踪卫星钟差、轨道误差、电离层延迟和多路径效应等因素,系统能够在问题出现时立即进行修复,降低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GPR 技术则通过实时分析地下介质特性和信号传播路径,调整探测频率和天线配置,以优化信号质量,降低噪声干扰和信号衰减。在 INS 技术中,实时校准传感器的零偏误差和标度因子误差,确保系统在复杂作业环境中仍能保持高精度。实时数据校正是提升定位精度的关键环节。

结束语

在地下管线探测中,提高管线定位准确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影响定位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探测结果的精度。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应持续探索更先进的探测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下管线探测需求,为城市的安全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鹤, 钊童辉, 白金生.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智能城市 ,2021,7(20):96- 97.

[2] 张明 , 杨阳 , 王曙光 , 伍娜 . 城市地下深埋管线探测技术方法探讨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18):125- 127.

[3] 石克亮 , 鲁光银 , 刘东海 . 城市地下管网多分量瞬变电磁探查技术 [J]. 中国科技信息 ,2021(14):84- 8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