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宋海丹

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星盛幼儿园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过渡的关键期,良好学习品质是其入学适应与长期发展的核心。当前部分衔接实践存在重知识轻品质倾向,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从好奇与兴趣、主动性与独立性等维度阐述培养策略,助力幼儿形成稳定学习品质,为顺利适应小学奠定基础。

一、好奇与兴趣:筑牢学习品质的萌芽基础

好奇与兴趣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品质形成的起点。《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为主,教师应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情境,引导幼儿主动提问、积极探究。在幼小衔接阶段,当幼儿对小学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时,其入学适应的积极性会显著提升,进而愿意主动了解小学的学习与生活规则。

在大班 “小学探秘之自然角” 主题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在散步时频繁观察园区角落的蜗牛,还围绕 “蜗牛会不会去小学”“小学有没有蜗牛” 展开讨论。基于此,教师设计 “蜗牛的小学之旅” 探究活动:首先,带领幼儿收集蜗牛,搭建临时观察箱,鼓励幼儿记录 “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有痕迹” 等问题;其次,邀请小学教师拍摄校园自然角视频,让幼儿对比幼儿园与小学自然角的差异,提出 “如何给小学自然角设计蜗牛家园” 的任务;最后,提供卡纸、树枝、塑料盒等材料,让幼儿分组制作 “蜗牛小学家园” 模型。活动中,幼儿主动查阅绘本《蜗牛的生活》,还向教师请教 “小学自然角的温度会不会影响蜗牛”,探究兴趣持续高涨。

该案例表明,教师需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将其与幼小衔接目标结合,通过自然观察、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幼儿在 “发现问题 — 探究问题 — 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巩固好奇心与探究兴趣,为后续小学阶段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二、主动性与独立性:培育入学适应的核心能力

小学阶段的班级规模、教学模式与幼儿园存在显著差异,教师难以兼顾每位学生,因此幼儿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成为其适应小学学习的关键。《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学前儿童》研究指出,幼儿在自主探索中会形成持续学习的动机,而这种动机能推动其主动应对学习中的挑战。在幼小衔接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生活实践与自主活动,逐步归还幼儿 “主动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 “我的小学小管家” 系列活动中,教师以 “小学需要自己整理书包” 为切入点,设计分层任务:第一阶段,提供书包、课本、文具等材料,让幼儿尝试将物品分类放入书包,教师仅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如课本放不进书包)进行引导,而非直接示范;第二阶段,让幼儿制定 “晨间上学流程表”,记录 “起床 — 穿衣 — 整理书包 — 吃早餐” 的步骤,鼓励幼儿根据流程表自主完成晨间准备;第三阶段,开展 “小学课堂模拟” 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 “语文”“数学”“科学” 等模拟课程,分组设计课堂活动(如 “数学课” 的积木计数游戏)。

活动中,幼儿朵朵最初将文具与课本混装,经过多次尝试与调整,总结出 “大书放书包底层、小文具放侧袋” 的方法;幼儿阳阳在制定流程表时,发现 “穿衣时间太长会迟到”,主动调整穿衣顺序。通过此类活动,幼儿不仅掌握了小学必备的生活技能,更在自主决策与实践中,提升了主动性与独立性,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

三、专注性与目标意识:保障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

目标意识能引导幼儿明确学习方向,而专注性则是幼儿持续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保障。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若能在活动中明确目标并保持专注,进入小学后更易跟上教学进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易受外界干扰,需教师通过问题驱动、任务拆解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目标意识,提升专注性。

在绘本阅读活动《小阿力的大学校》中,教师以 “幼儿入学焦虑”为切入点,设计目标导向的阅读任务: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封面,提问 “小阿力要上小学了,他看起来开心吗?你上小学会担心什么?”,让幼儿带着 “小阿力的担心是什么” 的目标初步阅读;其次,在幼儿了解小阿力担心 “没有朋友”“不会读书” 后,提出第二个目标 “小阿力是怎么解决这些担心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自己的担心?”,让幼儿再次专注阅读绘本细节;最后,组织 “我的安心上学卡” 制作活动,让幼儿将解决担心的方法画在卡片上,如 “主动和同学打招呼”“遇到不会的问题问老师”。

活动中,幼儿辰辰为找到 “小阿力交朋友的方法”,反复翻阅绘本中 “小阿力分享午餐” 的章节,专注观察画面细节;幼儿琪琪在制作 “安心卡” 时,因想不出 “解决忘带文具的方法” 而略显烦躁,教师引导其回忆绘本中 “小阿力的妈妈帮他准备备用文具” 的情节,使其重新专注于任务。通过 “明确目标 — 专注探究 — 达成目标” 的流程,幼儿不仅理解了绘本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目标意识与专注性。

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品质培养,是幼儿实现教育过渡的重要保障。从好奇与兴趣的激发,到主动性与独立性的培育,再到专注性与目标意识的强化,以及反思与创造力的发展,四个维度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教师需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入学需求,将学习品质培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情境与任务,帮助幼儿形成稳定的学习品质,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