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事业单位海上救助物资核算标准化体系构建研究
孙彦琳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 上海市杨浦区 200082
引言:
海上救助物资核算的规范化程度直接关系国家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当前中央事业单位核算工作存在多重瓶颈,突出表现为跨区域数据可比性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物资科目归集口径不一,导致区域间数据难以有效对比与整合;系统孤岛现象仍较普遍,制约了数据的实时共享与业务协同;这些痛点严重制约救助资源调度效率。本文聚焦物资采购与核算岗位实操场景,构建涵盖标准规范、技术应用、协同机制的立体化解决方案,着力破解核算碎片化难题,为提升海上救助体系现代化治理水平提供支撑。
一、海上救助物资核算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1.1 当前物资核算的主要模式
目前,中央事业单位的海上救助物资核算主要采用“人工登记 + 信息化系统辅助”的双轨模式。在采购环节,核算人员需手动录入物资品类、规格、数量、单价等基础数据至财务管理系统,单笔采购订单需要人工处理的字段信息较多。库存管理依托人工台账登记与财务系统相结合,但实物盘点仍依赖人工月度或季度巡检,存在一定的误差率。实际领用库存物资时,领用人员需填报领用申请单,领用发放后再人工同步至核算系统。物资出库时常出现补录延迟的情况,导致系统库存数据滞后 [1]。
1.2 核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海上救助物资核算存在系统性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程度不足。核心业务系统尚未完全贯通,部分入库验收流程仍依赖纸质单据流转,导致数据录入存在明显延迟。同时,动态库存管理高度依赖人工维护,自动化处理能力较弱。
二是动态管理存在困难。由于缺乏实时监控技术手段,船舶燃油消耗等多依赖手工记录,易出现记录偏差和更新滞后。部分消耗性物资超定额领用现象较为普遍,系统未能有效集成物联网传感器,导致物资实际状态无法及时反馈。
三是跨部门协作不畅,形成多处业务断点。例如,采购合同信息未能自动同步至仓储管理系统,使得每单物资的入库核验耗时较长,整体流程效率受到制约。
四是标准规范不统一导致跨单位数据可比性不足。例如,同型号防寒服因采购批次差异,混用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等多种计价方式,造成财务数据难以直接比对。财政部专项审计也指出,跨基地物资信息匹配率偏低,数据一致性亟待提升。
二、海上救助物资核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2.1 明确核算标准与规范
海上救助物资核算标准化体系依托财政一体化平台,将关键业务节点全面嵌入系统流程,实现全程可控、痕迹可溯。采购环节须关联预算项目编码,确保资金与计划严格对应;物资入库即时由系统生成唯一13 位批次码,作为全周期管理标识;调拨出库必须绑定电子任务令,无指令不得流转;报废处置则需扫描资产二维码,在线填报残值评估表后方可执行。保证各环节操作留痕,任何节点超时未处理将自动触发预警,推动业务依规、按时完成,从机制上杜绝人为疏漏,强化物资管理刚性约束。
2.2 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
为彻底解决当前依赖金蝶 K3 系统、人工录入效率低下且易出错的问题,海上救助物资核算的信息化建设需进行系统性升级。核心是构建一个集成的 B/S 架构物资管理平台,替代或升级现有系统。首先,新系统须内置符合国家标准的物资编码管理模块,为每项物资赋予唯一身份标识,奠定自动化管理基础。关键在于打通数据壁垒,通过API 接口与财政部的政府采购系统直连,采购订单、发票信息可自动同步至本系统,入库时自动勾联,从根本上杜绝人工录入的误差与延迟。
在技术应用上,应逐步推广 RFID 技术替代传统手工记账。为高价值救援装备粘贴抗金属 RFID 标签,在仓库出入口部署固定式读写器。物资出入库时,系统自动、批量、远距离识别标签信息,实时更新库存数据,将盘点周期从天级缩短至小时级,实现精准化、无人化操作。此举将推动物资管理从被动记录向主动感知、智能管控转变,极大提升核算准确性与应急响应效能[2]。
三、标准化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
专业化培训应建立分层级、分模块的培训体系。针对物资核算岗位人员,需重点开展三方面培训:一是标准化流程培训,依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单位内部《物资核算操作规程》,系统讲解物资分类、计价、折旧等核心环节的操作规范;二是信息系统操作培训,覆盖 ERP 系统物资管理模块、RFID 设备操作、数据分析平台使用等内容,采用 " 理论 + 上机 " 的培训模式,确保每位核算人员能够熟练完成系统录入、数据查询、报表生成等操作。
同时,落实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采购部门在采购时必须集中采购,在进行物资监管工作时要使用归口管理。具体原因如下:在进行物资采购经济监管时实行归口管理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采购效率并且保障物资质量,同时在购买物资时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采购的成本。第二,为了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在进行采购时要提前了解物资的基本特点和市场基本情况,在简单了解后再合理选择招标采购、询价或定向采购,进而防止逃避招标的情况出现,从而保障更加透明公正的操作。通过“知己知彼”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可以避免因为过于追求流程而忽视实效的问题。第三,工作人员在进行物资采购经济监管工作时,要注意检查采购回来的物资的质检与入库的记录工作,进而为接下来相关物资验收入库的工作做好准备。
3.2 优化跨部门协作机制
标准化体系的高效运行依赖于跨部门协同机制的深刻革新。首要之举是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以船队机务部门、物资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为核心成员的常设联合工作组。机制上,实施“需求 - 问题”双清单管理。业务需求清单确保流程无缝衔接:船队机务部门在线提交物资需求与消耗数据,触发采购部门的采购实施与供应流程;采购部门则将合同履约状态实时共享,供财务部门同步跟踪预算执行。数据问题清单则用于精准治理协同断点,任何部门在流程中发现的系统数据不一致、流转失败等问题,均通过平台在线提交,并限时72 小时闭环处置。
技术上,协作的基石是依托政务云构建的救助物资数据中台。该中台采用 ESB 企业服务总线技术,彻底打通船队管理、采购系统、财务核算三大核心系统,实现全域数据的实时互通。从机务部门的需求提报,到采购部门的订单生成、物资供应及履约跟踪,再到财务部门的预算执行、成本核算与资产报废,全流程数据在平台内自动流转与共享。数据中台设立统一的主数据管理规则,强制要求物资编码、规格型号、计量单位等关键信息在各部门间完全一致,从源头杜绝“数出多门”,为协同效能提升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3]。
结语:
本研究围绕海上救助物资核算标准化体系建设,系统提出统一分类规则、规范计价方法、优化流程节点的核心路径,并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与跨部门数据协同机制。通过构建全流程贯通、数据实时共享的管理平台,有效破解了标准不一、系统割裂与协同低效等难题。研究成果为提升物资核算精准度与时效性提供了可落地方案,强化了救助资源的科学调配能力,为推进国家海上应急救援体系现代化治理奠定了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房英吉 . 关于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经济核算监管问题探析 [J]. 时代金融 ,2021(08):91-93.2. 史剑峰 . 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化路径分析 [J]. 现代营销 ( 上旬刊 ),2025(01):4-6.3. 彭爽 . 企业会计核算标准化攻略 [J]. 中国商人 ,2024(0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