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1+3+3′′ 模式下电子信息专业“ 岗课赛证创” 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刘素苹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更高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1+3+3”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整合岗位需求、课程教学、实践竞赛、证书评价与创新能力培养五大要素,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本文以“岗课赛证创”为核心,探索其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一、“ 1+3+3” 模式及其内涵

(一)“1+3+3”模式的设计逻辑

“ 1+3+3 ”模式是一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和实践资源的育人模式。其设计逻辑源于对高职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深刻分析。模式中的“1”代表以岗位需求为核心,即明确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第一个“3”代表课程教学、实践竞赛与证书评价三大关键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竞赛互动、证书与岗位对应的方式,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二个“3”则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的综合提升。这一模式旨在实现“教、学、做、赛、评”的一体化,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设计逻辑背后的理论依据是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和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成果导向教育要求教育目标和教学实施紧密围绕预期成果展开。“1+3+3”模式从目标设定到实施路径都高度契合上述教育理论,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互动性与实效性。

(二)电子信息专业的育人特点与需求

电子信息专业具有技术性强、更新速度快、实践需求高的特点,决定了其育人模式需要围绕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全面提升展开。该专业直接面向技术岗位,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这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提出了“理论与技术并重、实践与创新并行”的要求。 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技术更新周期缩短,学生在校期间就可能面临技术迭代的挑战。这要求育人模式具备前瞻性和动态调整能力,以适应行业变化。例如,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时岗位分析、课程体系的动态更新,以及技能竞赛内容的与时俱进,都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路径。

二、“ 岗课赛证创” 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岗位驱动:明确岗位需求与标准

岗位驱动是“岗课赛证创”育人体系的核心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明确岗位需求与标准首先需要依托校企合作,通过深度调研和分析目标行业的典型岗位群,梳理出岗位能力模型。能力模型通常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能够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为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引。例如,电子信息专业的岗位需求可能涵盖电路设计、嵌入式开发、网络工程等领域的技术标准,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构建岗位能力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将岗位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和课程指标。这种标准化的对接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岗位标准明确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路径,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实践中,岗位驱动还需要动态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和行业变化保持同步。通过建立行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机制和定期调研机制,可以实现岗位需求的实时反馈,为育人体系提供动态调整的依据。

(二)课程融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课程融合旨在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形成知识、技能和素养一体化的教学结构。具体实施中,课程融合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将专业知识点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进行拆分和重组。例如,电子信息专业可以设置“电路分析与设计”“嵌入式开发实训”等模块,通过项目驱动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同时发力。在内容上,通过引入真实的企业案例、前沿的行业技术以及最新的标准规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仿真实训、工作坊、小组项目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跨课程的协作与融合也是一大亮点。例如,将电子电路课程与单片机课程联合设计成一个综合项目,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赛事引领:提升学生实践与竞争能力

赛事引领是“岗课赛证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并提升竞争意识。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不仅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展示专业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舞台。赛事内容通常与行业前沿技术紧密相关,如电子信息专业可以通过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智能硬件开发大赛等活动,将行业实际需求转化为竞赛任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赛事引领在实践中具有多重作用。竞赛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通过解决竞赛中的复杂问题,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竞赛的过程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和时间管理,这为学生培养软技能提供了宝贵机会。竞赛成绩能够成为学生个人能力的直接证明,为就业竞争提供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赛事的育人价值,学校可以将竞赛项目纳入教学计划,实行“赛教融合”,在课程内嵌入竞赛模块,通过小组对抗和模拟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参赛水平。

(四)证书支撑:实现人才评价多元化

证书支撑是实现人才评价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在“岗课赛证创”育人体系中,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客观体现,更是企业评判人才的重要依据。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可通过考取如嵌入式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证书,增加就业竞争力。证书支撑强调证书标准与岗位需求的契合性。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根据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将证书考试中的核心技能嵌入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具备通过证书认证的能力。通过引入权威认证机构,开展校企联合培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认证选择。多元化的证书体系有助于实现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不仅可以反映其技术水平,还可以体现其学习潜力和职业发展空间。为确保证书支撑的有效性,学校需要搭建完整的证书辅导体系,包括在线资源、专门辅导课程以及模拟考试等支持措施,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证书学习路径。

(五)创新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创新实践是“岗课赛证创”育人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其重点在于通过设计开放性任务和复杂性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电子信息专业中,创新实践可以结合行业的实际需求与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开发物联网智能家居设备或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实践需要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包括专业实验室、创客空间以及行业导师的指导等。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工作坊、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跨学科项目和综合性设计任务,例如,将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设计智能化硬件产品。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技术应用的社会价值。创新实践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实施路径与实践案例

(一)合作企业与岗位实训基地建

合作企业与岗位实训基地建设是“岗课赛证创”育人体系落地实施的关键环节。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源与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接近实际工作的实训场景和实践机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包括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以及提供岗位实习机会。例如,电子信息专业可与知名科技公司合作,在企业内部设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开发,从而深化对行业技术和工作流程的理解。岗位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从设施完善、任务设计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入手。设施方面,基地应配备与行业标准一致的设备和软件工具,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技术操作环境;任务设计方面,可以基于企业的真实项目设定实训任务,例如嵌入式系统开发、网络设备调试等,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提升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机制方面,采用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和评价的方式,确保学生在实训中获得专业指导,实现对学习成果的科学评估。

(二)课程改革与模块化教学实施

课程改革与模块化教学实施是“岗课赛证创”体系中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职业导向,并通过模块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块化教学是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模块,每个模块围绕具体能力或知识点展开。例如,在电子信息专业中,可以将课程分为“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模块,使学生能够按照岗位需求逐步掌握核心技能。模块内容的设置应紧密围绕岗位需求,确保课程教学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模块之间应注重逻辑关联,以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化和技能综合化。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结合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还应融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在硬件设计模块中,可以增加团队项目环节,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软件开发模块中,引入敏捷开发的理念,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三)竞赛与认证相结合的成果展示

竞赛与认证相结合是“岗课赛证创”体系中展示学生能力成果的重要形式。竞赛活动通过模拟真实工作情境或前沿技术挑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体现其综合应用能力;认证则通过权威机构的考核,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权威证明。两者相结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实施中,学校可以将竞赛与认证深度融入课程和教学计划。例如,在电子信息专业中,学生可以参加嵌入式设计竞赛、智能硬件开发比赛等技能竞赛,考取与岗位需求相关的职业证书,如电子技术工程师认证、嵌入式开发认证等。通过将竞赛任务与认证考试相结合,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既能提升技术水平,又能获得权威资质。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举办成果发布会、竞赛优秀作品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技能成果展,邀请企业代表参与评审,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信心,还为企业发掘优秀人才创造机会。

结语

“ 1+3+3 ”模式为电子信息专业育人体系创新提供了系统性框架,通过岗位驱动、课程融合、赛事引领、证书支撑与创新实践五位一体的体系构建,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案例表明,校企合作、模块化教学、竞赛与认证结合是实现该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实施路径,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佳, 迟晓曼. 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 岗课赛证创” 融通育人模式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 ,2024,(11):241- 243.

[2] 姚瑞玲 , 张玉红 , 毛宏萍 , 等 .“ 岗课赛证创” 融通下新形态教材的建设研究——以“ 数字印刷品制作与输出” 课程为例 [J]. 广东印刷 ,2024,(05):45- 48.

[3] 谢琴 .“ 岗课赛证创 + 劳动教育” 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以高职护理专业老年护理学课程为例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24,(10):81- 84.

[4] 邱杰.“ 岗课赛证创” 融通的“ 产品设计 + 工程技术” 课程群构建路径研究——以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为例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18):153- 155.

基金项目: 2024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 - 基于“ 1+3+3” 的电子信息专业“ 岗课赛证创” 育人新模式的研究(2024PZY KY 43)

作者简介:刘素苹(1989 年6 月),女,汉族,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电子电路、信号处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