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潘家森 郑涵兮 徐文丽 郭嘉铭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涉及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多个领域。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的质的飞跃。它不仅包括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还包括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具有多方面显著特征,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高科技的应用让生产过程迈向智能化、自动化与高效化;具备高效能性,能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秉持高质量性,注重产品和服务品质价值,聚焦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以创新驱动和品牌建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还强调可持续性,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项目。同时,高职院校也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资源。然而,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理念上,部分院校仍侧重传统知识传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与创新实践机会;课程体系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重小,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且与专业课程脱节,难以实现有效融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部分院校实践教学条件有限,设备陈旧、师资不足,且与理论教学衔接不紧密,内容缺乏创新性与挑战性;师资队伍方面,教师多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企业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欠缺,教学沿用传统模式,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创新实践;此外,院校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和重视程度低,学校缺乏支持激励机制,导致学生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四、新质生产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要求

(一)具备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当下,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愈发显著,如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制造,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结合推动新药研发。高职院校大学生肩负着适应时代需求的重任,必须具备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而要广泛涉猎,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融会贯通。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打破学科壁垒,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找准定位,发挥自身价值。

(二)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从细微处捕捉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秉持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惧失败,积极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凭借创新思维剖析问题本质,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三)掌握数字化技能和工具

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各行业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格局。高职院校大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数字化技能和工具。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洞察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借助人工智能编程开发智能产品和服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运用这些数字化手段,他们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创新实践和创业活动,提升自身竞争力,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赛道上抢占先机,为行业发展贡献数字化力量。

(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紧密合作。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将面临与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完成创新项目和创业任务的情况。因此,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团队中,要能够尊重他人意见,发挥自身优势,与成员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同时,要善于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建议,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高效的团队协作和沟通,凝聚团队力量,共同攻克难题,推动创新项目和创业任务顺利开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团队保障。

五、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需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大胆提出不同观点与想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熏陶,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与素养,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拥有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体系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方面要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重,开设跨学科创新课程,如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基础等,并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整合,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不同课程有机融合与衔接。例如将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培养学生数字创意设计能力;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控制结合,提升学生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优化与整合,构建起科学合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至关重要。首先,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建设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创新资源。其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企业实际项目,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水平。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定考核标准,将学生实践成果与创新表现纳入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学术交流与创新创业培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创新能力,支持教师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引进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他们能带来行业最新动态与技术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提升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使学校教学更贴近实际,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五)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能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一方面要加强创新创业宣传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创新创业政策与成功案例,举办讲座、论坛和沙龙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营造浓厚氛围。另一方面要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设立奖学金、创业基金等,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团队给予奖励支持,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给予学分认定和奖励,从物质与精神层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六、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举措。校内方面,需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实践基地,为学生配备齐全的实践场所与先进设备,并安排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指导与咨询服务,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开启创新创业实践之旅。校外方面,要积极拓展实践渠道,加强与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项目,在实战中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创新创业之路积累宝贵经验。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慕课、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在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创新创业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惠及更多学生。

(四)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是保障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要整合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多方资源,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确保导师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指导。同时,定期组织导师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导师的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此外,建立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对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激励导师积极履行职责,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助力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取得更好成绩。

七、结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通过这些措施和路径的实施,培养出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此外,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利霞 .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J]. 重庆高教研究 , 2025, 13 (03):110- 116.

[2] 张义玲 , 王超 , 金浩哲 .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建设设计探索 [J]. 大学教育 , 2025, (05): 140- 144.

[3] 刘沐霖, 王飞龙, 李舟.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J]. 教育信息化论坛 , 2024, (12): 90- 92.

基金项目:2024 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项目(2024CX CY 09)第一作者:潘家森(1998 年 12 月),男,江西上饶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第二作者:郑涵兮(2004 年4 月),女,温州人,大专第三作者:徐文丽(2004 年2 月),女,安徽临泉人,大专第四作者:郭嘉铭(2005 年6 月),男,诸暨人,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