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陈平

常熟市王淦昌高级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 215500

引言

相关文件中着重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课程设计应充分考量学生个体差异,契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诉求。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形式存在固有局限性,部分教师仍在采用较为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法以“掌握学习”理论为基础,倡导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层次划分,并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与之适配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旨在助力全体学生实现循序渐进的发展。持续深化分层教学实践路径的探索,对于推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核心依据

1.1 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高中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根本依据,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体能基础上,受遗传、生活习惯和前期锻炼量影响,同年级学生体能指标差异显著,如某高中高一年级男生 1000 米跑成绩跨度达 1 分30 秒,女生800 米跑成绩跨度1 分20 秒,立定跳远成绩极值差50 厘米,男生引体向上达标率仅 35% ,10 次以上完成率不足 10% ;运动技能方面,因接触运动项目机会不同,技能水平差异明显,篮球模块中 20% 学生能熟练完成变向运球与急停跳投, 35% 仅会基础运球, 45% 零基础,体操模块中部分学生有跳绳、技巧基础,部分学生从未接触垫上运动;兴趣与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 40% 学生偏爱球类, 25% 偏好田径, 20% 钟情体操或舞蹈, 15% 运动兴趣较低,且 15% 学生需改善肥胖, 10% 需提升心肺耐力, 5% 存在轻度脊柱侧弯需矫正训练。

1.2 课程目标的分层实现需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制定分层目标:运动能力方面,基础层聚焦单一技能掌握(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提升层强调技能整合运用(如篮球传切配合),发展层鼓励创新应用(如设计篮球战术);健康行为领域,基础层要求养成日常锻炼习惯(如每周运动 3 次),提升层进阶到科学制定锻炼计划(如根据体能短板设计训练方案),发展层则需具备指导他人能力(如为同学制定减脂计划);体育品德维度,基础层强调遵守课堂纪律与规则,提升层注重团队协作与尊重对手,发展层着重承担体育责任(如担任比赛裁判、组织体育活动)。

2.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优化对策

2.1 建立动态分层机制

分层教学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助力,还能使学生拓展知识,提升运动技能。构建“双轨监测 + 弹性调整”的动态分层体系,以 2 课时为周期开展专项技能评估。基础层侧重运球、传球等基础动作规范性测试,通过动作分解评分表量化评估;提升层采用3V3 半场实战模拟,从战术配合、攻防转换等维度进行评价。每4 课时依据学生综合表现进行层次动态调整,引入“三色标签”隐形分层法,以红色代表基础巩固组、黄色代表能力提升组、蓝色代表拓展创新组,在学生储物柜、运动器材等载体进行可视化标识,既保障教学针对性又维护学生心理自尊。

2.2 加强教师协作与资源整合:

推行“双师协同 + 集体教研”模式,同年级体育教师每周开展 2次联合备课,运用 SWOT 分析法精准定位各层次教学难点,共同设计包含差异化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的分层教案。课堂实施“ +1 ”主辅教学机制,主教师负责基础层的动作示范与纠错,辅助教师针对提升层、发展层开展战术演练与个性化指导,通过分工协作实现教学效能最大化。

深度融合校园体育社团资源,建立“学长导师制”。选拔篮球社团中技术扎实、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教练”,经岗前培训后,协助教师开展基础层学生的运球技巧特训。通过“一对一”动作示范、“多对多”分组练习等形式,及时纠正学生的翻腕、走步等常见错误,形成" 教师主导 + 学长辅助" 的立体化教学支持网络。

2.3 优化场地与时间安排

创新实施“时空错配 + 功能分区”策略,根据各层次教学需求制定差异化场地使用方案。基础层在前半节课使用操场东侧区域进行基础技能训练,提升层则在后半节课利用西侧场地开展对抗性练习;同时将操场划分为运球训练区、投篮练习区、体能拓展区等功能模块,配备醒目标识和训练器材,实现场地资源的高效复用。

构建“数字资源库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录制涵盖运球技巧分解、体能训练指南等内容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校园体育教学平台。基础层学生课前通过移动终端自主观看教学视频,标记学习难点,课中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重点指导,将课堂时间更多用于实操训练和个性化辅导,使教学效率提升 30% 以上。

2.4 营造包容的分层氛围:

构建“成长型评价 + 榜样激励”机制,在课堂中设置“进步之星”“突破达人”等荣誉称号,定期分享基础层学生的成长案例。如高一(3)班学生张明通过系统训练,运球失误率从 50% 降至 10% ,并在校级篮球比赛中发挥出色。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展示,传递“不同起点,同样精彩" 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开展“跨层结对 + 项目驱动”教学活动,设计混合层次的团队合作任务。例如在传球训练中,安排发展层学生与基础层学生组成搭档,通过“一带一”教学、小组竞赛等形式,既发挥发展层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又为基础层学生提供学习榜样,在协作过程中增进学生间的理解与信任,有效打破层次壁垒。

结束语

分层教学法通过“精准诊断、差异设计、个性指导”的实施路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个体差异与统一教学”的矛盾,为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运动技能水平和健康素养提供了有益尝试。实践反馈显示,经过合理设计的分层教学模式,有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逐步建立运动信心,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拓展提升的空间,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展望未来,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领域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此外,加强家校沟通协作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为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家庭体育指导建议,推动构建“学校 - 家庭”协同育人体系。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层教学法作为这一理念的实践探索,有望通过持续的优化完善,为高中体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鹏辉,杨依顺,庆贺琴 . 核心素养视域下太原市普通高中体育学科学业质量现状调查及分析 [J]. 体育科技,2024,45(5):98-100.

[2] 蒋新成,王进,张涵 . 数智化表现性评价内涵、现实困境及应用策略:以中小学体育课程为例[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4(7):76-81.

[3] 苏永佳 . 指向体育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施:以高中乒乓球选项课程为例 [J]. 体育世界,2024(6):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