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滋养孩子成长
李淑霞
广州市番禺区北城幼儿园 广东广州 511400
引言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其对塑造幼儿的审美观念意义重大。教师应当深入探索家庭美育机制,通过加强与家长的共同和交流,传授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高效的教育方法与合理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出家长在美育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家庭美育能够促使家风的形成,其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与课堂教学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会更加偏向生活化,家庭美育更注重日常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幼儿的审美意识与鉴赏标准,使幼儿拥有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
1 留意日常点滴,感悟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在美育教育中,教师与家长的首要工作便是引导幼儿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美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丰富性与多元性为美育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日常生活中的美由于十分常见,因此往往会被人们忽略,并且每个人的审美角度不同,看待同一件事物的感受自然不同。家长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或将幼儿带到自身视角来寻找生活中的美。生活美的表达方式多样化,有些元素十分直观,如鲜花、建筑等,有些生活美则表达得十分含蓄,如生活琐碎、家庭的温暖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家庭美育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传授家长多种教育方式,以科学的引导方法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体会生活的乐趣。
例如,家长可以带领幼儿一同做蛋糕,以创造美的方式去感悟美。家长首先要为幼儿制定做蛋糕的流程,让幼儿亲力亲为,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制作蛋糕的任务。在做蛋糕的过程中,家长要教会幼儿多个机器的使用方法,如打蛋机、奶油套、转盘等,家长在示范一遍后,让幼儿感受完成各个步骤的方法和技巧,丰富幼儿的生活技能。家长在一旁需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动作,在有问题时及时纠正,并利用相机或手机记录幼儿制作蛋糕时的美。在当下,幼儿会为自己制作的蛋糕而感到骄傲,给予幼儿心灵上美的体验,蛋糕的形象美也会成为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在未来,家长拍摄的照片与视频都会成为幼儿的回忆美,至此美育形成闭环。
2 欣赏自然风光,体验环境美
环境美包括多种形式,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互联网环境等,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着独特的体验。其中,自然环境能够洗涤幼儿的心灵,在自然环境中,幼儿的思想放空,全身每个毛孔都会贪婪地吸收大自然的气息,美妙的环境给予幼儿美的享受。在美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美育资源,以自然环境为载体,开展美育教育活动,优化美育的教育内容与形式。通过体验自然环境的美可以激发幼儿环保意识,让幼儿清楚地认识到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欣赏自然美景可以强化形式感知与意蕴体悟能力,完善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教师可以组织家长与幼儿一同参观生态园,在生态园中感受自然的美好与自由。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挑选家长空闲时间,组织幼儿园与家庭协同参观活动,由教师引导为主,家庭教育为辅,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使其真切地感悟到环境美。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科普多种植物用途,家长以教师的介绍为基础,教导幼儿今后的言行举止,使幼儿掌握保护美的能力。教师在介绍竹子这一常见的植物时,可以从其特性与用途入手,如,竹子具有透气性、吸水性、耐磨性等特性,经常被用于制作家具与工艺品,竹笋、竹米、竹鞭等还可以食用和用药,因坚挺的特征,被古人用来形容正直、不屈的人物。接着,家长需要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如家中的竹席、椅子等都是用竹子做的,对人们有很多帮助,以此引发幼儿的思考,从而激发幼儿心中的环保意识。
3 立足丰富资源,感受语言美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其包括礼仪、韵律、语境等多种元素,每个元素都值得教师与家长探索,更是开展语言美育教育的最佳载体。教师在美育过程中需要主次分明,以培养审美素养为主、语言教学为辅的形式带领家长一同开展美育教育工作。幼儿心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家长在对幼儿开展家庭美育之前,要了解幼儿美育的心理特点,依心理特点执教 [2]。家长对幼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上,幼儿天生喜好模仿,教师与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想要提高语言美育质量,家长首先要提高个人素养,规范言行,让自己成为幼儿的榜样,从而在日积月累中影响幼儿的一言一行。
例如,教师可以进行家访,先纠正家长对话语言中的不当之处,再拓展语言教育内容。如,大多家长在与幼儿沟通时普遍会用命令的语气,幼儿在潜意识中就会认为这种方式是沟通的正常语气,在与他人沟通时,难免会造成不尊重他人的误会。教师要在家长心中建立与幼儿地位平等的意识,并改变家长的说话方式,比如将“把毛巾递给我”改为“可以把毛巾递给我吗?”或“请把毛巾递给我。”加入代表尊重的语气词或以提问的方式彰显语言对他人的尊重。
4 开展实践活动,体会行动美
实践出真知。行动美是美育最为重要的步骤,美育是引导幼儿认识美、发现美、理解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最终都离不开引导幼儿创造美这一最终目标。行动美是创造美的具象化体现,幼儿通过实践创造美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途径之一,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功能,与家长一同带领幼儿创造美,体会行动美。通过多渠道的家庭美育途径,不仅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无意识的心理积淀,还能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增强幼儿对美的感受性[3]。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在植树节前后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要先教会家长种植步骤和注意点,如栽植深度、土壤处理、浇水施肥等,再让家长带领幼儿一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家长还需要向幼儿介绍种植树木的类别与作用,并在种植完成后在树苗上挂上幼儿的标签。幼儿用自己的汗水浇灌树苗,会得到满满的收获感,在此过程中幼儿会认识到种植树木这项行为的重要性,通过实践体会到行动美。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美育已经成为幼儿园美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家校合作路径,实现美育家校一体化教学模式,创造出良好的美育环境,从而提高幼儿园美育教育质量。在家庭与幼儿园双线性的美育教育模式中,幼儿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美育观念的熏陶,其所见所闻都会成为塑造审美价值的基础,促进幼儿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发展。通过传播科学的家庭美育理念,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社会、幼儿园的风气,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建超 , 吴敏 . 幼儿园浸润式美育的实践路径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4,(12):88-91.
2. 徐雨薇 . 3~6 岁幼儿家庭美育实施路径探析 [J]. 家庭生活指南 ,2024,40(05):172-174.
3. 王任梅 , 杨雨欣 , 吴劲屹 , 等 . 幼儿家庭美育的现实状况与提升策略—— 基于对 24 位幼儿家长的访谈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5,39(04):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