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的优化路径与实践探索

作者

吴志鹏

安阳市市政维护发展中心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如办公设备、专用仪器、房产车辆等)是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其配置预算管理贯穿 “需求申报 — 预算审核 — 采购执行 — 资产使用” 全流程,直接关系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与单位履职效能。随着财政预算管理精细化推进,“无预算不配置、有预算优配置” 成为基本要求,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存在资产配置与预算脱节(如超标准采购、重复购置)、存量资产盘活不足(如闲置设备未调剂)、配置合理性缺乏评估等问题。因此,探索资产配置预算管理优化路径,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对行政事业单位降本增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的现存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存在多方面问题:需求测算粗放,部分单位依经验或部门申请申报需求,未结合履职与存量资产科学测算,致设备闲置或盲目采购高端设备浪费资金;资产与预算流程脱节,两部门协同缺失,预算编制忽视存量调剂、执行未同步管控、使用未跟踪效益,形成割裂闭环 [1];动态监控不足,资产台账更新滞后且缺跨部门调剂平台,账实不符与闲置资产难盘活问题突出;评价反馈缺位,资产配置后未评使用效益或评价不关注核心指标,结果未与预算挂钩,难以为预算调整提供依据。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精准测算需求:建立 “存量 + 需求” 双维度论证机制

精准测算需求需以 “摸清存量、科学论证、明确标准” 为核心,建立 “存量 + 需求” 双维度论证机制。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时更新资产台账,清晰掌握各类资产的使用年限、完好率、使用频次及闲置状态,据此编制 “存量资产盘活清单”,优先通过内部调剂、跨部门共享的方式满足新增需求,减少新增采购预算;按资产类别制定差异化需求论证标准,通用办公设备结合人均使用量、设备老化率论证,专用设备则需关联履职任务量与技术匹配度,如科研仪器配置需提供项目立项文件及现有设备无法满足的技术参数,避免盲目采购;结合财政部门要求与单位职能定位,制定覆盖各类资产的配置标准体系,明确配置数量、规格参数及使用年限,如规定办公电脑使用年限为 6年且核心参数仅需满足日常办公需求,执法车辆严格限定排量与单价上限,从源头杜绝超标准申报问题。

(二)整合协同流程:构建 “资产 — 预算” 一体化管理机制

整合协同流程关键在于打破资产与预算管理的部门壁垒,构建 “资产 — 预算” 一体化管理机制。预算编制阶段,资产部门需在预算启动前向预算部门提交详细的 “存量资产报告” 与 “资产调剂建议”,预算部门结合调剂情况与单位年度履职需求编制采购预算,对可通过调剂满足需求的项目直接取消或缩减采购预算;执行阶段建立 “预算 —采购 — 入库” 全链条联动流程,资产采购必须以预算批复文件为依据启动,同时同步跟踪采购进度与预算执行进度,对未按预算时间节点推进采购的项目,及时调整预算额度,避免资金闲置 [2];使用阶段强化数据互通,资产部门定期向预算部门反馈资产使用率、完好率、维修成本等核心数据,为后续预算调整提供精准依据,助力预算编制更贴合资产实际使用需求。

(三)强化动态监控:搭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

强化动态监控需依托数字化手段,搭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整合资产台账、采购预算、使用记录、报废调剂等模块,实现资产从预算申报、采购执行、日常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流程数据贯通,实时更新资产状态,确保资产账实相符;依托区域或系统层面搭建跨部门资产调剂平台,及时发布闲置资产的类型、使用状况及调剂条件等信息,鼓励单位内部及跨单位间开展资产调剂,提升存量资产利用率 [3];在信息平台中设置智能预警机制,对超标准配置、闲置时间超过 6 个月、维修成本过高的资产自动触发预警,提醒资产部门及时开展调剂或报废处置,避免资源长期占用。

(四)健全评价反馈:建立 “效益评价 — 预算调整” 联动机制

健全评价反馈需围绕 “评价 — 反馈 — 调整” 形成闭环,建立 “效益评价 — 预算调整” 联动机制。从配置合理性、使用效率、效益贡献三个维度设计多元评价指标,配置合理性关注资产是否符合配置标准,使用效率聚焦资产使用率、日均使用时长等数据,效益贡献则衡量资产对单位履职的支撑作用及成本节约率,如针对办公设备明确闲置率需 ⩽10% 、使用年限达标率需 ⩾90% ;每年结合预算执行情况开展资产配置效益周期性评价,形成详细的评价报告,精准区分高效配置项目与低效配置项目;将评价结果与后续预算紧密挂钩,对连续两年评价为 “优秀” 的项目优先保障预算,对评价 “低效” 的项目相应缩减预算或要求限期整改,通过评价结果倒逼资产配置预算不断优化。

四、实践案例

某地级市卫健委(行政事业单位)针对资产配置预算管理痛点开展优化实践:需求论证层面,制定《专用医疗设备配置论证办法》,明确申报 “万元以上设备采购预算” 需提交 “存量设备清单、使用需求分析、技术参数必要性说明”,2023 年通过该论证机制核减不必要采购预算 120 万元;协同流程层面,搭建 “资产 — 预算” 协同平台,预算编制阶段由资产部门同步提供存量资产数据,2024 年通过调剂闲置医疗设备,成功满足 3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需求,节约采购预算 80 万元;评价反馈层面,对 2023 年配置的设备开展效益评价,对 “使用率超 80% ” 的疫苗冷藏设备优先保障 2024 年维护预算,对 “闲置超 6 个月” 的体检设备,2024 年取消其新增采购预算并改为内部调剂。上述措施实施后,该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精准性提升 40% ,存量资产盘活率提升 35% ,财政资金浪费现象得到显著改善。

五、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优化是一项 “系统工程”,需通过精准需求测算、流程协同整合、动态监控、评价反馈的全链条发力,打破 “资产与预算脱节” 的壁垒。未来,还可结合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分析资产使用规律、AI 辅助需求测算)、跨区域资产共享机制(如建立市级资产调剂中心)进一步深化优化,推动资产配置预算管理从 “粗放型” 向 “精细化” 转型,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高效利用、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李璐 . 行政事业单位基于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优化路径 [J]. 市场瞭望 ,2025,(12):211-213.

[2] 蒋婷 .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初探 [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5,(05):15-16.

[3] 杨解琼 .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的局限性与优化路径 [J]. 投资与合作 ,2025,(01):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