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巫山本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陈国明

巫山县高唐初级中学 重庆 巫山 4047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塑造学生价值观、提升法治意识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内容抽象、学生代入感不足等问题。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蕴含的文化元素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独特素材。将本土资源与教学相结合,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本研究基于此背景,探索本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学科教学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融合文化,巧设学习主题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文化与教材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寻找二者的契合点,进而巧妙设计学习主题。教师依据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等资源,提炼出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相匹配的主题内容。这些主题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体系 [1]。通过主题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文化为载体,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比如说,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中,教师将龙骨坡古人类遗址这一文化资源融入课程。龙骨坡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展现了远古人类艰苦奋斗、探索生存的历程。教师据此设计“从龙骨坡看青春的责任与担当”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远古人类在艰苦环境中为生存拼搏,当代青少年在青春时期也应树立责任意识,规范自身行为。通过分析古人类制作工具、群体协作的细节,让学生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使学生在了解家乡远古文化的同时,明确青春成长中的道德准则。

二、设置教学情境,凸显文化精神

基于巧设的学习主题,教师进一步设置与文化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凸显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教师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和教学需求,运用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多种方式,营造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2]。在情境中,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文化的魅力,深刻体会其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教学情境的设置与学习主题相互呼应,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将外在的文化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比如说,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国家机构》教学时,教师围绕神女传说设置教学情境。神女传说中,神女协助大禹治水,守护百姓安宁,体现出奉献与责任精神。教师通过播放根据传说改编的动画短片,创设“假如你是守护的神女,如何运用国家机构力量保障民众生活”的情境。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结合教材知识,讨论如何通过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等国家机构解决地区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等实际问题,深刻理解国家机构的职能与作用,感受传说中蕴含的责任担当精神,将抽象的国家机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情境实践认知。

三、开展实践学习,鼓励实地考察

为强化学生对文化及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积极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并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教师结合学习主题和教学情境,设计针对性的实践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 [3]。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亲身感受和体验文化的实际场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实践学习和实地考察是对学习主题和教学情境的延伸与深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对文化的认知和对道德与法治理念的感悟,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比如说,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前往小三峡开展实地考察。小三峡拥有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同时也是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学生在考察过程中,观察沿岸植被、水质状况,记录当地政府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如设立生态保护区、推行绿色旅游项目等。回校后,结合教材中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分析小三峡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模式,撰写实践报告,提出优化小三峡生态保护的建议。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家乡生态实际相结合,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与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验证了本土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未来,可进一步深化对本土资源的挖掘,拓展教学应用场景,加强教师对本土资源教学转化能力的培养,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地方文化更深度融合,为提升教学质量、传承地方文化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尤红姣 .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研学中的应用实践——以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研学为例 [J]. 求学 ,2025,(08):55-57.

[2] 余娟 . 大思政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育人课堂的构建策略[J]. 新课程导学 ,2025,(09):54-57.

[3] 于淼 , 赵胜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 [J]. 亚太教育 ,202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