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湖南工学院通信工程一流专业建设
杜鸣笛
湖南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省衡阳市 421000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下,地方本科院校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是保证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研究,是以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为引领,主动迎接新时代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挑战,为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增强地方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凭借较为准确的专业定位、突出的专业特色优势及较好的专业建设基础,通信工程专业于2022年获批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根基、教学团队培养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为重点、以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为手段、以过程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校企合作为推手的方案。本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抓手
(1)修订工程认证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注重教育产出和实际成效,全体学生共同达标以及持续改进。以湖南工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思想,兼顾通信工程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逐步细化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又反过来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负责人形成培养方案初稿,组织来自高校和行业企业的校外专家进行论证,根据论证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持续整改。
一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高校、企业行业、政府、协会学会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需达到一半以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邀请学生参与,分别召开了在校高年级学生座谈会和毕业2~3年学生的座谈会及问卷调查,充分考虑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高年级学生调研主要围绕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意见为主,毕业生座谈会主要围绕企业对专业知识需求、学生能力需求和就业领域等。
同时采取赴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赴兄弟院校交流学习,调查问卷等方式,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优秀校友及外校专家广泛参与、共同研讨培养目标。然后根据湖南工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和服务地方经济特色,以及社会、行业、产业、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确保所有毕业生能够达到的培养目标。
(2)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师资队伍
为提升通信工程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工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制定了相关激励制度,激发教师丰富自身工程实践经验的热情。
其次,定期组织工科教师到相关企业进修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在相关企业内挂职或顶岗工作、参加企业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实际工作。
最后,组织相关研讨会,加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交流沟通,专兼教师组成“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共同指导学生的论文与毕业设计。
(3)建立模块化网状专业课程体系
为确保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达成,针对非技术相关的7条毕业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课程体系。综合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专业特点、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基于“一专多能”与“课程思政”的模块化网状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其中,“一专多能”主要对专业技术相关的5条毕业要求及新的专业定位、专业面向,重点培养应用技术型复合人才;“课程思政”主要对应工程教育认证后7条毕业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2]。
课程系统优化首先进行前期社会调研,确定通信专业能力目标要求,然后以专业主流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技能应用模块为单位,对课程进行分类。分别对课程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在内容上融合新要素且兼顾“一专多能”原则与“课程思政”;在结构上进行重新排列,构成以纵向延伸为主、横向拓展为辅的网状结构,形成纵横交错的模块化网状课程体系。
(4)开展阶梯式“实践实践+学科竞赛”机制
为解决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实践模式包括阶梯式实践教学、阶梯式能力训练体系和阶梯式学科竞赛三个方面。
阶梯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采用基础、综合、创新阶梯级模式。基础级教学内容主要为通信设备的制作流程及基本方法,综合级教学内容主要为通信系统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及分解通信设计中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级教学内容主要为设备通信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测试技术、实验结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阶梯式能力训练体系:能力训练体系分为基础认知、综合应用和设计创新三种。
阶梯式学科设竞赛:在阶段的实践项目训练后,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相应阶段的一些学科竞赛。在基础阶段,引导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在综合和创新阶段,引导湖南省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5)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采用“3+1”培养模式,3 年时间在学校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校内学习阶段实行导师制进行培养与管理;1年时间在企业完成工程技术课程学习和工程项目实践训练,企业培养阶段采用双导师制进行培养与管理,一名导师为学校老师,另一名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企业指导老师。其中,大四一学年在企业实习并完成各项教学环节。
首先,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新考核体系,使大四一学年在企业实习的各个过程满足工程认证的要求,考核数据可满足学生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需求。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动态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将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有效结合,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决策中来,给企业更多的主导权,由配角变成主角。
然后,企业合理布置学生实习的工作内容,尽力兼顾校内生产实习课程目标。 完善毕业设计校企双导师制度,在实习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上,由双方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依托学生实习工作内容,协商确定毕设题目。
最后,通过调查问卷或现场交流的方式,完善企业用人反馈机制,掌握企业用人方向和学生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智慧,陈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挑战与政策供给[J].职业技术育,2019,40(16):41-46.
[2] 赵毅,梅迎军,黄维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11):39-4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3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