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探微
赖桂英
永安市巴溪湾小学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的需求。小学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但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学生兴趣不高、素材匮乏、评价单一等问题,难以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因此,探索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情境创设引趣,激活习作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境能够引发人的情绪反应,激活相关的认知和行为。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讲故事、看图片、听音乐、做游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习作动力[1]。
譬如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游戏小达人”的活动。活动中,学生分组设计游戏,制定游戏规则,轮流体验不同的游戏。游戏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全身心投入,能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游戏中的有趣片段和精彩瞬间,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活写作思维。接下来,教师播放一些游戏的图片或视频,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习作素材被不断激活。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把游戏中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习作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习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习作思维也更加活跃,学生能够写出丰富多彩的习作。
二、观察指导蓄材,丰富习作内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习作的基础,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鲜活的内容。但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缺乏主动观察和积累素材的意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留心发现素材,使学生感悟世界、感知生活、感受生命,丰富习作素材。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学会从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主观和客观等不同角度观察事物[2]。
如在统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与植物亲密接触。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远看植物的外形轮廓,近看植物的细部特征,如花瓣的形状、叶片的纹理、果实的颜色等;静看植物的整体样貌,动看植物随风摆动的姿态;
客观描述植物的特点,抒发自己对植物的喜爱之情。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观察,学生能够捕捉植物的美,激发习作灵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整理成习作素材。记录可以文字为主,也可以配以简笔画,对观察到的事物,要详细记录它的颜色、形状、气味、声音等特征,以及自己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长期坚持观察与记录,学生在习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构思丰富的内容。
三、多元评价促改,提升习作质量
就习作教学而言,评价乃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何评价学生习作,直接影响着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核心素养导向下,习作评价要突出多元性,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自己的习作优势和不足,调动学生改进习作的主动性[3]。
具体而言,教师评价要坚持以优质量,及时肯定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修改建议,引导学生反思和改进。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习作反复审读,评判习作的优缺点,思考改进的措施,能够逐步学会自我监控和调节,提高习作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习作心得,客观评价他人习作的得失,学习他人习作的优点,弥补自己习作的不足,共同提高习作能力。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参与,引导学生评价的角度和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评价意见,进一步提升学生习作质量。
结语
总体而言,习作教学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生动的情境,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要重视观察指导,引领学生主动积累素材;要注重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自觉改进习作。唯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不断提高习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闻婧.回归素养:小学习作教学过程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25,45(03):103-110.
[2] 竺俊坤 .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5,(02):62-63.
[3] 蒯秀丽 . 核心素养下小学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53):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