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在国际传播中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的话语策略研究
任丽菲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全球化环境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塑造正面国家形象已成国家战略。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工具,在跨文化交流里占据关键位置。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传授者,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推动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冲破传统语言技能训练的束缚,重点引领学生通过跨文化交际活动表现民族文化独特价值、核心理念和历史传承。特别在国际传播方面,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文化传播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所以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文化阐释能力,能用规范化的语言体系来解读中国文化内涵。
一、英语教师话语策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需求
(一)话语策略的文化传播功能
话语策略是国际传播的关键载体,它兼有语言表征和文化传递的双重作用。语言包含很多民族历史沉淀、文化特点以及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时,教师的选择性表达及其实施方法对文化传播效果有很大影响。在跨文化交流情境里,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文化内涵的诠释者。利用科学的语言手段,教师可以全面体现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时代特性。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学经典和艺术形式的系统解读,教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当代价值,做到文化传承和价值流传的双重目的。
(二) 国际传播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全球化语境之下,英语教师的角色已超出了传统语言教育的范围,成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关键中介。在与国际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话语行为塑造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走向,还隐含着对国家形象以及文化内涵的传递作用。在此期间,教师要深入认识自身言语活动的多重含义,既要承担起语言技能培养的任务,又要肩负起文化传播的重任。在展开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教师应当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并采用更新的教学办法,从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需求。
(三) 话语策略与中华民族形象塑造的关联性研究
话语策略同中华民族形象塑造有着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活动当中,教师所选语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认识程度,这又会对中华民族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产生影响。若要优化这一形象的展示效果,英语教师就要着力推动语言与文化的融合进程,在准确表达时体现国家文化自信、民族精神以及社会进步成果。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特点,而且要冲破传统或者单一化的表述方式,采取更为具有时代特征和全球视野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此来提升对外交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英语教师在国际传播中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的话语策略
(一) 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及语言表达研究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着重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利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把中华文化的核心意蕴传达给国际学生。阐述中国历史文化的时候,可以融合儒家伦理、道家哲学等传统思想体系,实施系统性解析,进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凭借生动的语言描绘,把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融入课程设计之中,引领学生领略中华文明的特别魅力。而且,可以用历史事件、文学经典、艺术形式等具体例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和时代价值。这一过程中,语言表达既要精确传递文化信息,又要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积极的民族形象。
(二) 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权掌控
全球化语境下,英语教师把握话语权策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文化传播者,要不断加强话语权的掌控能力,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正确传递和广泛流传。通过对传统节日、历史人物、民俗文化等主题内容的细致剖析,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保持谦虚和宽容的心态,防止出现刻板印象或者偏见的表达,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而友善的交流氛围。合理使用话语权不但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通过跨文化对话塑造起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
(三) 现代科技在传播效果提升中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教师整合在线资源和社交媒介,向全世界观众系统地呈现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科技创新等内容。采用短视频制作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创新成果巧妙融合,拓宽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起师生互动的数字桥梁,依靠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等手段,在即时交流中探究文化话题,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认识程度。这类技术加持既扫除了语言障碍,又极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覆盖面。
(四) 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
全球化环境下,英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国际视野,以此来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教师如果能系统地讲述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这些核心内容,就能有效地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跨文化交流当中去,深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别,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化的功效。这不仅有益于学生扩大自己的世界认知维度,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慢慢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形象。
三、结束语
英语教师的话语选择与表达方式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对中华民族形象的塑造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双减”政策推行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借助语言媒介,通过精确的文化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切实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宁 . 再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外语学科的作用 [J]. 中国外语,2019,16 (02):4- 10.
[2] 林欣达. 论中国文化 “ 走出去” 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双文化素养的提升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 (36):17- 18.
[3] 张婧. 大学英语教学中 “ 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J]. 师范大学学报,2018,37 (12):134- 136.
作者简介:任丽菲(1981.11- - ),女,汉族,省人,市,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法